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部真正的中国经典,《中庸》记录和传达的是一种最为深邃的中国智慧,宋儒和当代新儒家对《中庸》中的"中庸"智慧都曾有过深刻的揭示。近些年来,《中庸》重新唤起了学者们的热情关注,出版了一些颇具分量的研究成果。其中的三部书——杜维明的《〈中庸〉洞见》、陈赟的《中庸的思想》和伍晓明的《"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展示了中国经典研究的最新成果,揭示了《中庸》和"中庸"智慧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8年8月14日,“转制背景下大学出版社发展研讨会”在新落成的上海交大出版社大礼堂隆重召开。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国大学版协、上海交大的领导,广西师大、复旦大学等高校出版社社长及来自北大、清华、上海交大、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学者,京沪相关新闻媒体记者等六十余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由上海交大出版社社长韩建民、总编辑张天蔚主持。  相似文献   
3.
李广良 《出版科学》2018,(4):127-128
托马斯 ?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在多处讨论了科学教科书的问题,虽然篇幅不大,但是与对科学革命和科学范式的讨论交织在一起,对于从科学事业、科学的历史进程特别是科学革命的视角,对科学教科书进行科学哲学的反思,以及对科学教科书编撰、出版实践的改进更新,有着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作者与国外一些著名出版社合作时的经历和感受到的出版理念碰撞。内容涉及国内外出版界的评议制度、商业模式、品牌建设以及领域细化等话题,对于国内出版界的发展具有一定启迪。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着力打造中国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出版社全年版权输出品种53种,较2010年翻了一番,接近扭转版权贸易逆差,向国际主流学术界和教育界介绍了中国最新的科技成就和文化贡献,提升了中国学术的国际知名度和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我国科技出版走出去的战略机遇、有益影响、工作方法和制约瓶颈.科技出版走出去恰逢良好的战略机遇,我国优秀学者已经具备撰写高水平英文版科技专著的能力,同时国际知名科技出版社纷纷来到中国寻求科技出版的内容,国家也加强了支持力度.科技出版走出去可以有效增强我国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扩大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规模,同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合作过程中,要注重维护与国外出版社的长期合作关系,同时注重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维护与作者的良好关系,学习合作伙伴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7.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云:"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而大学里的大楼,恰是大师传道授业之所.孔子教弟子习礼大树下,有大师,有学子,但我们并不称这块树荫为大学.何也?主要是因为没有大学体制,没有大楼也是重要原因. 毕业多年后我们回忆母校,除了须发皆白、学高德劭的硕儒,少不了经过历史风尘的楼廊、栏杆,少不了波光荡漾的湖水和绿色的草坪.如果说大学是心灵的故乡,那么那些校园建筑就是故乡的山水田园.  相似文献   
8.
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版权输出,有人总结是:"一靠碰,二靠送。"固然这种判断大有玩笑的意味,但也道出了许多版权输出工作者的难言之隐。破解可持续的版权输出方式是,量身定做输出系列图书,变原来的被动输出,为新型的主动策划,变原来的单本输出,为新型的系列输出,一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曾于近期有幸到位于英国牛津的爱思唯尔接受了科技图书编辑出版培训。爱思唯尔为笔者量身定制了丰富、紧凑的培训安排,使笔者得以与编辑、市场、期刊、版权、印制等部门的十几位员工进行了多方面的学习和讨论,还参加了选题论证会,受益匪浅。爱思唯尔科技图书出版的实际经验证明,学术和专业出版不但是能够盈利的,而且其利润率还可以较高。以爱思唯尔与国内某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一本学术专著CW为例,该书国内版的主要着眼点在于社会效益,言外之意是经济效益可以忽略,充其量盈亏平衡就可以了;但从爱思唯尔详尽的预算表看来,这本书  相似文献   
10.
正不仅张祥龙对儒学总体的论述中贯彻了现象学的原则,他对儒家天时观的研究、对"学而时习之"章的精妙解读,对"象"的含义的追究中,也都贯彻了现象学的原则。表面看来,中国当代哲学对现象学的青眼有加是缘于现象学在当代世界学术中的优势地位,因而能够满足中国哲学家的国际自尊,但实际情况则是,中国哲学家之喜欢现象学尤其是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彰显中国哲学的智慧深度,从而消解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哲学图景。张祥龙也选择了现象学,而且我认为他是目前为止用现象学方法研究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