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0世纪20-30年代,乡村建设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孙中山和邓演达也分别提出了解决乡村问题的思想主张,他们的思想主张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寻求解决农村问题的对策有一定的影响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治中国近代史者,在论及辛亥革命中孙中山让权袁世凯原因时,多从客观上去寻求答案,本文拟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后的主客观因素来考察一下孙中山让权的基本原因。一对近代中国的国情缺乏深刻的了解,是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的一大弱点,也是孙中山让权袁世凯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是一个有明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后,社会性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就其政治方面而言,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3.
王业兴 《历史档案》2001,1(2):108-113,119
中国的近代化是被延误了的近代化,这一观点是90年代初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心历史学教授罗荣渠先生提出的。国内许多关注这一问题的学者均认为,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了中国近代化的中断,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然而,在国家间的横向比较中,我们发现中国和日本同属后发国家,在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相同的背景和相似的起步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自 1 91 9年的五四运动以来 ,已成了几代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时人的中西文化论争作为近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昭示着历史转折中所蕴含着的现代意义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需要中西融合、激浊扬清。1 .当人类即将告别 2 0世纪的时候 ,美国的社会学家托夫勒、未来学家奈斯比特都处心积虑地谋划着关于 2 1世纪的未来 ,东西方国家面对着跨世纪的转折 ,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着自己的发展前途和命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们或许已经意识到 :昔日的农业文明已成了落日前的一抹余辉 ,工业经济中的某些产业已滑过如日中天…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语文第九册《基础训练》7的习作是看图作文(单幅)。图上画的是:一个学校气象小组的女同学,冒风雪顶严寒,在黑板上抄气象记录。练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文章中心的能力。指导习作时要着力抓住“五个要”: 一、观察要细致 1.指导观察画面,填写有关内容。指导学生仔细地有步骤地观察图画,把看到的东西具体地描写下来。可依下列要求让学生弄清各项内容: ①时间:早晨(依据: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小语九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赠汪伦》,是李白游览桃花潭时赠给他的朋友汪伦的一首抒情诗,抒发他和汪伦的厚意深情。诗句意思较浅,学生不大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这首诗画意很浓,想象因素丰富的特点,把理解课文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这首诗生字、新词易解决,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  相似文献   
7.
民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按狭义解释,“民生”就是民众的生计,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土地是民生之根本,衣食住行是民生之基础,制度法律是民生之保证.毛泽东与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关系,体现了理论上的传承和实践上的超越.孙中山与毛泽东民生思想中所蕴含的理念具有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汇报式”教学是三段式结构(自学、读议、练习)和读写结合的揉合体。在课堂上运用效果很好。近年来我试用这种教学法,尝到了甜头。其过程如下: (一)自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自学,事先不布置预习,防止负担过重。自学时间不安排过长,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其59年的人生旅途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界对孙中山的思想研究和活动考察,堪称是全方位的.但因为孙中山是革命家的缘故,关于他的金融思想研究探讨不多,本文拟在对民国初年金融业近代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1],就孙中山的金融思想与民国初年金融业近代化取向再做些论述.  相似文献   
10.
论民国初年议会政治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统治。当共和制取代君主制之时,一种近代化的政治制度——议会政治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虽然人们寄予厚望,然而,政治毕竟不会象诗人写下的浪漫诗文,那轰轰烈烈的议会政治瞬间即逝。中国的历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结局?因此,透视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解析民初议会政治失败的原因,就成为一项颇有意义的课题。 一 重构政制的理论框架 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是在推翻一个封建专制王朝的基础上,仿效西方先进国家建立起来的。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前,孙中山就对在中国将要推行的政治制度勾划出了一个基本轮廓:“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他把绘制出的那幅政治制度蓝图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国民平等之制——“民国则以四万万人一切平等,国民之权利义务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轻重厚薄,无稍不均。”第二,国民参政之制——“民国则以国家为人民之公产,凡人民之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