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中科大导师负责制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总结了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观念和制度变革实践,认为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理顺导师、研究生和管理者三方关系;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激励研究生创新。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课堂教学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课堂教学产生了挑战,如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渠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延伸.内容延伸,倡导研究性、自主性学习,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对接,诸种形式的校园文化等方式,将社会化要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效机制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3.
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村“两委”干部作为村内各项工作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数字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增强乡村数字治理效能、助推乡村数字生产发展和推进乡村生活方式数字化。当前,村“两委”干部数字素养提升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部分乡村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和数字素养培育配套制度供给不足。因此,应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强化数字素养培育配套制度供给、持续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多途径增强村干部的主体能动性,以促进村“两委”干部数字素养提升,进而充分释放数字红利。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理论是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视阈,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两个领域自身的特点及变化、理论在两个领域中表现出来的需要、形式和机制等差别决定了理论传播的差异,因此理论在非日常生活中主要通过显性传播,而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隐性传播,通过文娱休闲活动载体隐性负载、内隐于日常生活中的制度、日常消费的合理建构、日常人际交往等活动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5.
笔者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德育工作实践为例,阐明导师负责制下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实施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提出在新形势下构筑以导师为主的研究生德育体系要理顺导师与学生关系,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德育队伍,合理划分不同研究生德育工作者的责任,适应学术队伍的需要,按照最能发挥导师德育作用的原则建设研究生社团。  相似文献   
6.
媒介在现代生活中影响深远,文章主要探讨了现代媒介舆论促进道德建设的方式,指出在陌生人社会中媒介舆论通过道德舆论监督、道德评价,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整合和净化,进行舆论引导,鞭挞落后的旧道德,倡导先进的新道德,展开民主、平等的道德交流方式,影响受众道德的知、情、意、信、行等,促进道德素质的巩固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谢加书 《中国出版》2014,(19):46-49
新媒体舆论是网民通过新媒体就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和建议而形成的有倾向性的意见,是网民民意的体现。与新媒体舆论相关的是传统媒介舆论等,“媒介舆论是指通过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舆论。它包括各种传播媒介,尤其是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刊登的言论、来信、社会讨论、社会调查、民意测验等”。[1]媒介舆论和新媒体舆论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新媒体舆论的主体是网民,没有严格的把关人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多元多变。而媒介舆论载体是传统大众传媒,媒介舆论主导权掌握在把关人手中。同时,新媒体舆论和传统媒介舆论之间体现为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关系。民众意见可通过新媒体形成新媒体舆论,新媒体舆论逐步壮大,被党报党刊等关注,就可转化为媒介舆论,二者合二为一。当然,媒介舆论受到压力,也可能在新媒体中兴起,变为新媒体舆论。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领域,也是检验、完善和发展理论、制度和政策规范的试金石。我们可以从理论层面、制度和政策规范层面、日常生活活动等三种形式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向日常生活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时代特征全面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有效传播。就要从传播学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对象、形式和过程的变化,并依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常生活理论是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视角,马克思主义面向日常生活的传播,并通过非日常生活的传播提升认识,起着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自身及两者关系发生了巨变,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了较大影响,这要求我们培养传播骨干,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的活动领域,采取不同的传播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