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掐指算来,从1948年12月第一张人民币横空出世,到如今走过70个年头。这张世界上超过五分之一人口每天都在接触和使用的"国家名片",见证了新中国从诞生、成长到壮大的沧桑巨变。你可曾知道,先后在国民经济舞台上五度"换妆"的人民币,其背后还蕴藏着诸多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名称之争:"解放"还是"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由于各解放区流通的货币名称各异,"苏币""抗币""边币",林林总总有250种之多,而且比价大相径庭,币值很不稳定,直接影响着社会秩序的恢复,影响着金融、市场、物  相似文献   
2.
风潮!风潮!怎一个乱字了得!由晚清步入民国时期,金融业与社会经济捆绑得更加紧密,"晴雨表"的功能也愈发凸显.资本市场本身的迅速发展与规模扩张,使得货币信用关系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伴随着信用风险的积累、放大与扩散,金融风潮的发生也就成为了大概率事件.  相似文献   
3.
都市的角落里藏着许多金融历史的秘密,仿佛大隐于市,遮蔽锋芒,悄然躲在那里,只等待一双发现的眼睛,帮它拂去时间的尘埃.上海的小马路,小弄堂,不显山,不露水,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中共地下党通常选择在此布局谋篇,或以创办经济金融实体为掩护集聚革命物资,或与进步银行家结成爱国统一战线,或组织手捧"金饭碗"的青年职员传播真理,激扬文字,留下了几多惊心动魄的红色金融故事.  相似文献   
4.
正南有钱庄,北有银号。上海开埠后,西方对华经济扩张加剧,进出口贸易日渐活跃,银钱业因资金融通之迫切需要而日渐繁盛。面临外资银行的人侵,中资银行的崛起,夹缝中求生存的钱庄虽然规模有限,设施简陋,经营方式陈旧,但"小有小的好处",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  相似文献   
5.
某女士情人节那天收到一束玫瑰花,明明激动得气也喘不过来,表面却得装装大蒜头:"其实,我最不喜欢别人今天给我送花了,俗!"时尚的天空吹过暖风,使"矫情"犹如细菌一般紧急集合,并迅速成为一种季节性流感,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6.
正扇子距今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先只是生风之物,被文人雅士题诗作画后,平添无限风流雅韵;其蕴含着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承载掌故、逸事良多。笔者喜爱私家藏扇,每每把玩之下,盘摸包浆,"咀嚼"气息,端详这些反映历史变迁的独特文化载体,脑海中便时空交错、古今相通、因缘际会。下面选取的扇作,尽管作者们并非绝世大牌,不过其映照出这些民国文人的文艺相通、多才多能,恐怕并不为一般人详知,不敢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外滩,是银行林立的“风水地”,资本竞逐的“冒险场”,有“东方华尔街”之称.在这条潜龙伏虎的金融街上,为中国共产党秘密工作的银行家不胜枚举,一批坚韧不拔、智勇兼备的“无名英雄”拔节而生,有的还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传奇外滩,静水流深,时刻涌动着潜滋暗长的革命激流.  相似文献   
8.
提起宣传画,不得不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黄金时代,街头巷尾铺天盖地的宣传画,发行和张贴的确到了极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宣传画才逐渐走向衰落.不过直至今日,但凡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只要看到它,依然有无限遐想. 由于供职金融界的关系,爱好收藏的笔者对储蓄宣传画情有独钟.每每仔细端详,储蓄演变、百姓理财生态、金融万象乃至国家政经面貌,得以管窥一斑.除了将视线投注到色彩斑斓的画面,还小作研考,整理些许背后的难忘往事,且听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9.
招牌的幽默     
关于银行招牌 ,曾经有过一段幽默。一位初学汉语的外国友人 ,走在街上看市招 ,误将“银行”读成“很行” ,于是感慨万千 :如今的中国发展势头迅猛 ,人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你瞧马路上到处都在说“中国工商很行” ,“中国农业很行” ,“中国建设很行” ,“交通很行” ,“中国很行”……归根结底还是“中国人民很行”。招牌是生意场的超级名片 ,浓缩了丰沛的商业信息 ,你的品牌特色与经营理念 ,得让人一览无余。招牌名称怎么取 ,是雅俗共赏争眼球 ,还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并无格式定论 ,一切还须从实际出发。就像蜗居在咱家门口的“胖子生煎”、…  相似文献   
10.
正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蜿蜒曲直的弄堂,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图腾,蕴藏着解不清摸不透的海派密码。一条小小的弄堂,承载着沉甸甸的上海都会史。年轻时,我曾在闸北一家银行工作,每天清早上班,为抄近路,总得步行穿越好几条弄堂。未承想,在貌不惊人的闸北小弄堂里,曾经居住过不少名声赫赫的大画家,若干年后,他们的扇面墨宝,与我的扇斋衍生出奇妙的缘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