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1331篇
科学研究   15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49篇
综合类   114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1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从法律上确定了农民工拥有索取工资及获得惩罚性赔偿的权利,但纸面上的权利如何变成现实的权利,则需要在行政与司法方面进行配套  相似文献   
2.
3.
以图书馆为农民工提供知识救济为切点,结合长兴县图书馆的实践,对知识救济之于农民工读者的意义与作用、方法与路径作了分析,并指出此乃公共图书馆职能之拓展.  相似文献   
4.
论图书馆的公务法人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是国家依法设立的公益组织,具有特定的行政上的目的,国外法律制度中视其为公务法人,借鉴这一制度,可以明确我国图书馆的法律地位。图书馆与其利用者之间存在着特殊的法律关系,它具有特殊的权力主体身份和地位。根据重要性理论,对涉及利用者重要权利的事项,应当予以法律保留和给予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5.
我们时代的社会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善或志愿不是一种施舍,而是我们社会正义的实现方式。由其引申的同情原则即是弥合裂痕,使社会朝着正义的方向面不是仇恨斗争报复的方向前进;而反哺原则是一个健全自信的社会主体对弱势的补偿或回报。  相似文献   
6.
非讼程序审理的是没有争议的案件,其程序设计目的是迅速、经济的解决案件。但不管是怎样的程序设计,最终都是为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因此,除了对案件当事人采取程序保障之外,对非讼程序中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也应进行一定程序保障,听取第三人陈述,法官对利害关系人进行主动询问,允许第三人对案卷查阅,对处理与第三人有关的权利义务时以有效方式告知第三人。在做出裁判之后,赋予第三人权益救济机会。  相似文献   
7.
住宅权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在国际上早有明确规定,而我国住房保障相关的法律规定却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在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住宅保障方面的根本性大法。有权利必有救济,而目前在我国较高位阶的法律法规中,关于住房保障权利救济途径的直接规定几乎空白。采用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我国住宅权保障救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我国住宅权的法律救济途径以及违反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发生了28次较大规模的金融风潮.在这些风潮的防范和治理中,历届政府经历了一个由盲目放任到自觉干预、防范和补救的认知过程.风潮爆发前的事前防范,政府主动制定的预防措施极少;事中治理,历届政府多能从自身利益和风潮危害程度等入手加以有效干预,在提供流动性资金、挽救金融组织等方面起到化解市场失灵的效果;事后补救,政府对危机造成的危害所推行的制度化措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其措施确实能够为后续的社会经济发展、金融行为规范等起到明显的防范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我国信息权利的两种救济途径的主体性缺陷和规则性缺陷。认为,信息权利的救济应最大程度地使用行政资源,尽量在行政程序内解决,并且行政途径的救济结果均应接受司法的最终审查。  相似文献   
10.
建筑物因为具有价值大、不易移动、隐匿、毁损等优点,时常成为律师代理财产保全案件的首选对象.但建筑物在现实中有各种纷繁复杂的表现,有的未取得权利证书,有的属于违章建筑物,等等.律师在代理当事人对建筑物申请诉讼保全时,要研究对什么样的建筑物能够申请保全,以确保申请被法院采纳,并避免申请错误给当事人带来损失;同时,又要认真研讨财产保全担保制度的立法缺陷,当遇到当事人无力提供担保或不能提供足额担保时,向法院阐明充足的理由,使当事人得到司法救济,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