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35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3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1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黄爱平 《中国文化》2004,(21):48-57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置身于王朝更替,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动中,学者痛定思痛,以深刻的理论思考,犀利的现实批判,求实的学问精神,大胆地阐发个人的见解,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整个学术思想界呈现出生动活跃、繁荣兴旺的景象,掀起了别开生面、波澜壮阔的实学思潮。  相似文献   
3.
90年代《四库全书总目》研究论文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研究,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研究模式,而且在此基础上又有所突破与创新,对《总目》的价值及其深层的内涵进行了全新的探讨与研究,诸如《总目》的经世价值取向、文化价值、经学观、西学观、文风观等,将《总目》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晚清学术史发展的背景 ,探讨了刘师培的新史学探索工作 ,这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一是“以字诠史”方法的使用 ,二是对史学体例的改造 ,由此而展示了他对清季史学革命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蒋伯潜先生及其文献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20世纪重要的文献学家之一蒋伯潜先生在经学文献研究、校雠目录学研究及诸子文献研究等方面的成就。认为这些著作在学术见解、重点阐释、资料取舍与安排等方面多具独到之处,兼有知识性、资料性和学术性,不少随书附录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西汉时期,经学被确定为封建文化的正统,而《谷梁传》却长期受到人们的冷遇,直到西汉后期,《谷梁》之学才一度出现大盛的局面,并影响到当时社会政治的各个方面。这是因为:《谷梁传》强调礼乐教化,力主仁德之治,这恰恰适应了西汉后期的以礼治国、重民保民的为政治民的政治需要;《谷梁传》注重宗法情谊,强调尊王思想,这可以用来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特别是宗室内部的矛盾,巩固皇权的绝对统治;加之宣帝与鲁人关系密切,善《谷梁》说,及刘向等人娴于辞辩,奠定了《谷梁》学在石渠会议上取胜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如何正确评价两汉经学与文学的关系,这是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原因至少有两方面:一是经学和文学分属不同的学科范畴,两者之间的关系决非简单的学术思想和外在表现的关系,而是有着深层文化背景下的互动关系,即两者常常相互接触,虽可分离而又有渗透,虽可辨析而又不易把握。况且两汉历经四百余年,不同时期的经学与文学各自又有不同的演变状态,两者的关系更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二是前人的比较研究虽有点线之功,但并无既定的准的可寻,所以研究者须用才胆识力去梳理有价值的文献,以便较公允地观照经学与文学之间的若即若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清初,朴学取代理学成为学坛主流,顾炎武是开启这一思潮的先导大师,他标帜“行已有耻”,“博学于”,把人为学统一起来,具备了充任学坛领军人物的素质;他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政治上反抗异族统治,思想上高扬反理学大旗,敢为天下先,他引领经学走出哲学化域地,力开朴实学风,他奠定了朴学的学问基础,影响卓,光照后人,被后世公认为是“清初三大儒”中奠定清朴学思潮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二程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他们借助对儒家经典的解释,重建新的儒学形态——理学,其中《论语》尤为他们所重视和推崇,并成为二程经学解释学的根基。对于《论语》的解释,二程提出了异于前儒的解释原则、方法,这些方法为后来洛学弟子以及朱熹等人所继承,成为中国古代后期《论语》解释的基本方法。可以说,二程对《论语》的解释具有典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按照学理,古代文论作为一门以抽象思辨、理论论证为特征的理论性学科,应该以严密的逻辑来论证其理论,应该运用明晰、精确的理论化语言、分析论证的表述方式来表达其思想观点,并用论证性文体来建构其理论,这样才能体现出以"论"为本色的学术特征。但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代文论的主流学术特征是:运用形象化文学语言和审美化描述方式来表述其理论观点,使用诗、赋、骈文等文学性文体展开理论建构。这种主流学术特征使古代文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论"的学术特征,并严重地影响了古代文论走向当代。事实上,古代文论并不缺乏"论"的学术特征,只是目前尚不为学术界所关注。而形成这种学术特征的深层原因,是经学。经学对古代文论的"论"的学术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明晰精确的理论化语言,经学中的文论著述体现出了鲜明的理论化语言特色。二是逻辑论证的表述方式,经学关于文论的表述,以逻辑论证为显著特点。三是理论性文体的运用,一方面经学元典中"要言"、"语录"式文论文献从文体形式上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经学家阐释文论问题所运用的"论"、"序"、"书"及"诗话"等文体,都体现出了突出的理论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