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
2.
3.
采访时间:2005年6月 采访地点:沈阳辽宁大学 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卞季,本刊编辑部工作人员编者手记:任爽教授在总结自己学术研究的经验时,引用了梁启超的一个观点,即“鉴空衡平”,意思是学术研究不能先有成见,评价历史事件人物要出于客观公平之心。联想到五十多年来,史学界,那么多的人把那么多的精力和光阴放在论证中国历史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分期的争论中,就是研究之前,先有“成见”在胸,接着斯大林在联共(布)党史中勾画的“五种社会形态”之图“索骥”。又如,过去有人评价抗日战争中历史人物,先有一个观念在脑中,即国民党政府是不抗日的,几乎把为抗日牺牲的国民党抗日英雄业绩一笔抹杀,无视张自忠、李宗仁、杜聿明、孙立人、薛岳、卫立煌、傅作义、戴安澜等千千万万为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甚至牺牲的英雄,这里就缺乏一个“公平之心”。可见,“鉴空衡平”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个多么重要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不为一时之名利,不争一日之短长”,这是徐蓝教授的治学态度,也是她的人生格言。徐蓝教授的学术研究成果累累,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读者可有选择地去阅读,但采访录中有关“学术规范”的论述,是值得历史教师认真思考的。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中,总结治史者应具备“才、学、识”三长。“才”,指历史学者驾驭编纂史书的能力,即其才智;“学”,指占有史料的多寡,即历史学者掌握的知识、学问;“识”,指史家的思想方法,即见解,史观,这是编写史书的灵魂。读读徐蓝教授访谈录的相关内容,也有助于读者对刘知己三长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