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教育   51篇
科学研究   5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大法系关于“财产”有多种不同观点.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均指涉“非人身利益”。权利的本质就是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因而“财产”的实质就是财产权而非财产权客体。由于有形物具备普通人易于理解的直观性以及罗马法上对“物”的不适当分类.“财产”与“物”存在着混淆.应当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2.
前体物对粉葛细胞生长及次生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酮类化合物是粉葛积累的一类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本实验以粉葛为模式植物,通过观测不同前体物(L-苯丙氨酸、肉桂酸、阿魏酸和香豆素)及不同浓度梯度(10mg/L、20mg/L、30mg/L和40mg/L)的同种前体物对粉葛细胞的生长特性,黄酮类化合物合成过程中关键酶苯丙氨酸裂解酶PAL的活性及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的L-苯丙氨酸和肉桂酸抑制粉葛细胞的生长;低浓度的L-苯丙氨酸对总黄酮积累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添加L-苯丙氨酸和香豆素都降低了PAL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赋,在渊源上既是一种表现手法,又是一种文体样式。作为一种独立发展的文体样式,赋体以诗、骚为源头,而又在韵文与散文、咏物与抒情等形式、内容层面存在区别,是一种介于诗骚与散文之间的文体样式,且更倾向于后者。赋体有其相对清晰的发展轨迹,随着抒情功能的凸显和体物功能的衰退,赋体走向了分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究周邦彦词的艺术技巧,从体物、用典、声韵、铺叙四个方面,结合作品,溯源别流,具体地展开论证。  相似文献   
5.
6.
<正>陆机在《文赋》中写道:"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意思是不同类型和体裁的文章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为文者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因宜适变"。写作是由"意"到"言"的转换,而阅读则是据"言"知"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从罗马法到近代私法的物权客体范围的演进,确立的是以"有体物"为标准的物权客体的范围,有体物之外的"物"或被严格排除在物权客体之外而以特例规定设定物权,或以拟制手段纳入物权客体范围。在现代物权法上界定物权客体,不仅需要把握物的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价值化、观念化和虚拟化的新类型的"财产"能够进入物权客体的内涵之中。以"财产"概念代替"物"的概念来指称物权客体,以使物权客体具有更强的时代包容性,这实际上是对《物权法》第二条规定的理论概括,即把第二条所称的"物"和法律特别规定的能够成为物权客体的"权利"用一个统一的概念予以界定。  相似文献   
8.
“铺采摛文”的说法最早源于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他认为,“铺采摛文”是赋的外在形式特点,是一种铺陈文采的写法。然而从今日看来,这一写法的应用远远超出了赋的范围,甚至跨越了时空,贯穿古今。  相似文献   
9.
肖科 《语文知识》2001,(10):41-44
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即使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这位诗人也不愁。在他足下,险阻山道挡不住他。他是李白。这是徐迟的美文《黄山记》中一段别致的文字。对划线部分,一般情况下的表述会是先将“这个诗人”的姓名写出来:“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叫李白的诗人来到。他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也  相似文献   
10.
论从屈原到宋玉的四大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是战国晚期楚国著名的辞赋作家,历来与屈原并尊为"中国文学之祖".但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而宋玉则是楚赋的代表作家;屈原所创作的楚辞重抒情,而宋玉所创作的楚赋重体物;屈原喜犯颜直谏,宋玉好微辞讽谏;屈原崇高伟大,宋玉自然亲切.从屈原到宋玉,实现了由楚辞向楚赋的转移、由缘情向体物的嬗变、由直谏向曲谏的发展、由崇高向世俗的回落.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文学的重大转型,对后代作家及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