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26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山海经·海内南经>所记孟涂听讼的故事中,决狱者仅凭"其衣有血"而执其人.其实,"其衣有血"是经"神判"理屈而被神兽触伤所致.而表示"神判"的话语恰恰误脱,遂使经文在情理上产生疑窦.  相似文献   
4.
判教在中国佛教中有着体系化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它已构成中国佛教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判教在中国佛教中所以广泛流传,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应该跳出判教在佛教宗派时期的单一功利性作用的思维模式,而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已往学术界对判教研究的阙弱和简单化的贬抑值得注意和应该克服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苏氏蜀学为宋学的重要学派、也是巴蜀化中极具特色的一支。蜀学之成,始于三苏父子。就苏氏蜀学中的艺思想与巴蜀化的密切关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苏氏艺思想的形成与巴蜀化中的两汉先贤意识、杂学色彩、切人事重抒情、尚操守重节气、富异端色彩和反叛精神等关系至密,苏氏蜀学既孕育于巴蜀化之中,又为巴蜀化增添了无数光彩。  相似文献   
6.
为纠正已生效的错误裁判,实现实体正义,需要设置审判监督程序,消灭原裁判的既判力,并重新确定新裁判;而为维护法制安定性和司法权威,又要求维持裁判的既决效力,确定的终局裁判才能解决纠纷,实现正义。因此,审判监督程序与既判力制度在表象上形成一对矛盾冲突,但二者实质上是统一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实现司法公正。我国民事审判监督制度设置,为追求实质正义,过多牺牲裁判稳定性,危及裁判既判力,造成审判监督与既判力制度表面冲突凸显,而内在衡平机能降低。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志·社会科学志》(广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是年,胡颖、李昂英等著《名公书判清明集》问世”。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昂”,作仰起头、高涨解,也有姓“昂”者。笔者查阅史著,只见有李昴英,并无李昂英。“昴”是二十八星宿之一。  相似文献   
8.
判文起源于先秦,在唐代盛行,并出现了与小说融合的趋势。在唐以后,判文与小说不断融合,形成了古代小说重要流派——公案小说。判文与小说的融合存在着必然性,从内部原因来看,判文和小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从外部原因来看,唐代科举选士制度对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判文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在二者的融合过程中,判文以不同的姿态融入小说,促进了小说文体的成熟。判文和小说融合初期,有以判文为主导来结构小说的过渡形式;融合的成熟阶段,产生了判案为故事情节的公案小说;在其它类型的小说中,判文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中图法》特殊编号方法辨析-兼与田文清同志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八分法、双位法、上借法、下借法和同借法等五种特殊编号方法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特殊八分法;否定B232/249采用双位法;给出上借法、下借法和同借法的定义;指出下借法与八分法和双位法的最明显区别是倒序配号规律,并认为同借法应及早选入图书分类教材,完善分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高韵 《职业圈》2007,(21):178-179
既判力理论是民事诉讼的传统理论之一,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却面临诸多困境,特别是与民事再审制度的冲突甚为明显.文章从既判力正当性角度分析其与再审制度的相互关系,通过探询再审制度的价值本源,寻找到改革再审制度,使之与既判力理论相协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