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3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判词板具表达力和艺术魅力,其劝导和说服策略体现在以礼法和经义为据,引用典故或史实说理、从社会正义和生存伦理角度说理以及基于具体案情析理4个方面.而其修辞艺术主要表现为修辞格的运用、判词诗化,言辞和事实的润饰与剪裁等.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细和悦耳”我国古代的判词则往往既是法律文本,又是精美的文学文本。本文拟以分析经典妙判——清于成龙(1617—1684)之《婚姻不遂之妙判》为切入点,总结古代判词语言文化之特色,探讨其现实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王相民 《兰台世界》2007,(2X):53-54
本文从探讨司法文书写作的角度,研究白居易的《百节判》,力图明确判词写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读过《红楼梦》,值得惊叹的不仅是人物关系之复杂,小说情节之曲折,更让人赞叹的是曹雪芹创作之精妙。文学创作中对于隐语的使用从来就不少,但是可以像曹雪芹这样应用的如此得心应手者实在是为数不多,该文主要就《红楼梦》中谶谣——正册人物判词的运用加以举例分析,赏析并对比杨宪益、戴乃迭夫妇(Yang&Gladys)同霍克斯(Hawkes)译本就此谶谣翻译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6.
“不学诗,无以言。”自先秦时期起,诗歌就在人们的日常交往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先秦不同的是,后世官宦们已不局限于简单地引用现成的诗句,许多人还即兴赋诗作为判词巧断案。  相似文献   
7.
高宇 《文教资料》2014,(36):50-51
判词是古代司法官员断案决狱的裁决文书,也是处理日常公务和发表评论的一种应用文体。判词作为法律判断的结论,是对判断经过和结果的确认,是对判断结果的直接文字表现形式。判词作为一种司法文体,它的产生、发展、成熟、完善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判词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司法状况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同时又发挥着独特的历史作用。从历史资料来看,中国古代判词写得文采飞扬,形式上充满文学色彩,内容上又法、理、情兼容。如今我只是粗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古代判词的研究,理清其发展的历程,重点总结出判词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分析判词文学化、儒家化背后的原因,找出判词真正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历来是汉诗英译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那些基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段,更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契机。本文以《红楼梦·金陵判词》的修辞翻译为例,就四种英译里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展开探讨,以期对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第五回的“正册”判词,不仅预示了十二金钗的悲剧命运和结局,而且在排序问题上,作者也匠心独运。判词的排序首先遵从了封建社会主子小姐、媳妇这个大的等级框架,将主子小姐排列在前、媳妇排列在后;接着按人物形象与宝玉的婚恋关系和贾府关系,出场顺序和出场率,还有作者对这个角色的珍爱程度,以及如何达到一种大体的平衡等,将金陵十二钗判词以两两相对的形式排列而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判词的发展演变和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的判词出现的比较早,在唐代达到了成熟并产生了分野。一路走向文学,变为纯文学或融入叙事文学之中;一路继续延续自己作为法律文书的特点。但是后者的散文化、通俗化等文学性特点不仅使中国判词具备了文学价值,而且为作为法律文书的写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