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3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蕊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2):78-81,13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称为西方近体诗,而起承转合理论是中国古典律诗写作理论。律诗的各联与起承转合的各个部分分别对应,各联在整首诗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近代一些学者认为起承转合理论同样适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分析;为考察起承转合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间的关系,从寻找英汉语篇篇章结构中的共性目的出发,首次采用主述位分析的方法对随机挑选的五首十四行诗进行分析;同时随机选取五首中国古典律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较之中国古典律诗,"起承转合"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1)1-4,5-8,9-12,13-14;(2)1-3,4-8,9-12,13-14;(3)1-5,6-8,9-12,13-14。  相似文献   
2.
朱琳 《文学教育(上)》2011,(17):108-109
白朗宁夫人的抒情十四行诗,内容上紧扣爱情的主题,尤其是对爱情和死亡之间的张力把握准确,在写作中对十四行诗的起承转合过渡巧妙,技巧上更是对传统十四行诗进行了继承和超越,是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诗歌宝库中一颗绚丽夺目的明珠,全诗共154首。通过比较第一首和第五首十四行诗,得知两首十四行诗的主题都是劝说诗中的主人翁结婚生子,而莎士比亚却采用了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意象和不同的比喻来阐释这一主题。由此,莎士比亚精湛的写作技巧让我们体会到了十四行诗的迷人魅力。  相似文献   
4.
维克拉姆·赛思(VikramSeth)(1952-)创作的诗体小说《金门》在1986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获得了英联邦国家诗歌奖。该作品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大胆并且成功的尝试。很长时间以来对诗体形式有很多争论,不少人对完全散文化、散漫无序、没有诗体的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很多诗歌都忽略韵律和节奏,而赛思的作品是采用抑扬格四音步十四行诗的诗句,美国诗人和评论家里曼指出:“用讲故事的方式使诗体小说得以恢复了生机,赛思的作品符合一流小说的所有要求,他用散文式的流利和直接方式,用诗歌的节奏把内容的深刻和力度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体现出的人文主义作了初步的探讨,他的154首十四行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献给友人及爱人的颂歌中,也体现在他对人类艺术及爱情的赞美中,其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他对人类的热爱,对人的本性-- 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菲利普·锡德尼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其组诗《爱星者与星》是英国第一本十四行诗集,开创了英国十四行诗的创作先河。诗中虚构的人物阿斯托菲及斯黛拉分别对应锡德尼本人及其恋慕的女性佩内洛普,通过对主人公心理活动和人物对话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及多元化主题的掺入,诗集向读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男性与女性之间性格与价值观的差异及在恋爱中的不平等关系,同时也映照出锡德尼对诗歌创作的态度和恋爱观的理解,不愧是骑士之爱的完美体现,又堪称“男怨诗”的经典。引领21世纪的读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考诗集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劝诫人们在感情生活中保持冷静的态度,学会感情的自我克制和恰当的取舍。  相似文献   
7.
约翰·米尔顿是17世纪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以及英国资本主义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他与敌人斗争的坚强勇气不仅表现在他的小册子和长诗中,而且渗透于他的短诗,尤其是一些十四行诗中。文章选取了他在不同时期的三首十四行诗进行研究,指出这些诗作中表现了诗人从建立信心到最后获得拯救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冯至的十四行诗集中描写了人的生存状态不自由的荒诞世界,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孤独,个体面对命运的恐惶不安,一次次直接面对生命,逼问生命的意义.这一主题成为其十四行诗的主旋律.与此相关的另一主题,便是存在主义式的勇毅面临死亡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对死亡与苦难的坦然承受.冯至的诗是深沉的人性意识的高扬.冯至十四行诗的独特主题与诗风,既是冯至接受存在主义哲学的结果,也是对40年代黑暗政治的反拨.  相似文献   
9.
冯至关于路的探讨和思考,无疑联系着他自身的人生经验。那么这是什么样的人生经验呢?《歧路》和第二十六首十四行诗,表达了诗人面临人生选择和“决断”的困惑。如果我们联系冯至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对艺术的信仰,三十年代他对德国文学尤其是里尔克和存在主义思想的接受,以及四十年代他对诸如“呼吸”、“变形”、“死和变”、“担当”等的思考和反复抒写,便会理解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给冯至带来的痛苦,理解他的诗句背后隐秘的内心苦楚,以及“决断”这一存在主义命题在冯至生命道路中的分量,以及他所经验到的“割裂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爱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变化。同性朋友之间的爱在不同时期内涵不同,男女之爱与同性之爱纠缠不清,总体表现为同性精神之爱、对爱友的敬爱与痴迷、肉欲之爱、出于爱的谅解及诗人对自身美德的热爱。爱的内涵在十四行诗中的演变,反映了莎士比亚进步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