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5篇
科学研究   8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8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流广告是近年来移动广告市场崛起的新势力,国内信息流广告自微信朋友圈引入以来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用户对广告的点赞和评论也生发出一种新的社交景观。本文基于媒介可供性视角,以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近几年话题热度较高的信息流广告案例中的评论,从传情、致意、协调、连接的角度,探析其在技术支持下社交可供性实现的可能性与特质。  相似文献   
2.
《全国新书目》2008,(20):7-7
江苏省新华书店集团图书馆供应业务简介为全力拓展图书馆书业市场,江苏新华发行集团竭诚为图书馆客户提供服务。一、新、快、全、准的订购书目数据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媒体时代,平台媒介的产生为第三部门开展公益传播活动提供了新的技术载体,并逐步发展成为当下公益传播的主流基础设施。重新审视平台对于公益传播实践的结构性塑造过程发现,平台为公益传播行动者网络的形成提供了四种类型的可供性,分别为问题化阶段的“可见性”、利益赋予阶段的“聚合性”、征召与动员阶段的“交互性”与“可获得性”。在多重可供性的共同作用下,平台作为“非人类行动者”,得以持续而快速地吸纳多元利益攸关方加入公益传播网络,最终产生了超越传统媒介的裂变式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4.
作为数字新闻学认识论的演变核心,“情感转向”即新闻以体验创设者的角色嵌入大众日常生活,具有情感询唤和关系表达的宽度价值。本文立足于经验并展开理论想象,探讨情感维度下合理接纳主观的新闻实践,以及其中蕴含的新闻学体系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段淳林  魏方 《青年记者》2022,(22):28-31
元宇宙对众多技术的统筹性创新应用,使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产生深刻变革,品牌传播概念及传播流程在与技术、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演变出新的特征和逻辑关系。具身交互、超级数字场景、社交可供性三个跨学科概念,正在逐渐成为诠释元宇宙品牌传播中“人一场-社交”的三个重要维度。元宇宙品牌传播呈现出沉浸体验、多维互动、社交赋能的特征,品牌传播核心转向“以具身沉浸为中心”,品牌传播方式转向“临场感社交互动”,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由信息接受者转向品牌价值共创者。  相似文献   
6.
强月新  胡阳 《青年记者》2022,(23):24-26
独立性与开放性兼具是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由于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媒介可供性以及新闻媒体的受众本位原则,新闻语言的开放性呈现加快趋势。新闻语言的独立性与开放性尺度须从专业化、规范化和差异化加以把握,要在遵循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为专业化注入新的内涵;要遵守现代汉语规范,用好用准网络语言;还要秉持差异化策略,与传播新技术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7.
在社交付费日益普及的今天,会员制正在成为建立社交关系的重要中介。本文以交友类App为例,探究付费会员制如何塑造交友用户的差异化使用体验,进而形成基于“可见性”的差异化监视等级。通过平台漫游体验和访谈发现,交友平台掌握着用户社交数据的可及性规则和条件,通过将“可见性”商业化,平台一方面实现了付费销售的市场盈利,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制造了基于不同可见性身份的监视可供性。“可见性”作为一门生意,有效地形塑了交友平台用户对于亲密关系和隐私关系的流动性、策略性的理解和使用。  相似文献   
8.
短视频成瘾是媒介成瘾问题的新兴议题,学界多从量化角度分析成瘾的严重性、成因和影响等,较少审视短视频应用的可供性及其引发的主体性问题。通过对短视频用户的深度访谈,以媒介的可供性视角切入,发现短视频应用的交互逻辑与底层算法既为用户创造了“无限”的娱乐体验,又为其提供了“有限”的控制选择。可供性作为调控策略让用户深陷于技术环境的社会压力中,又游移于自我控制的抉择之间。基于这样的媒介逻辑,用户更愿意拥抱技术,而将“上瘾”问题归咎于自身。短视频应用制造了可被“驯化”的假象,又使用户成为“反驯化”的对象。短视频“生成”和“制造”上瘾的机制,为理解算法时代的人机关系、主体性等伦理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与传播学领域,基于可供性概念的研究产生了大量成果,不仅丰富了这一概念的理论内涵,而且该概念的分析场景已扩大至用户与新媒体关系的学术讨论。但是,已有研究存在着概念内涵过于宽泛、不同细分领域难以进行有效学术沟通等问题。对于数字媒体的理解,有必要回归到可供性概念最初的生态心理学视角,依照其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Gibson)的阐释来归纳可供性对数字新闻学研究的意义。可供性概念从生态心理学发端,在设计研究与技术研究中进一步发扬光大,现在进入到数字新闻学领域,新闻研究者藉此分别从生态学与心理学角度阐释数字新闻业的新现象。一方面,可供性概念促使我们树立动态的观念,以动态的视角考察媒体和内容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供性概念鼓励我们关注使用者的认知与情感,克服数字时代新闻学研究对技术的过度迷恋。可供性有助于突破新闻学研究的固有边界,结合跨学科研究成果发展数字新闻理论。  相似文献   
10.
智能网联汽车是一种新型移动数字终端,可供性为跳出传统分析视角提供了新路径。在媒介可供性方面,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通过延伸人对环境的感知,为驾驶人提供了多样的信息与内容,推动了数字众包等信息生产,中介了人与技术、环境的互动。在技术可供性角度,该技术在重构社会生活的物理与虚拟空间的过程中,“规定”了驾驶人的持续性行为,对行为主体的具身实践形成了数字遮蔽;在与行为主体的互动中形成了地理社交等多结构、多因素的动态关系,实现了空间的移动,并使空间具有了媒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