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吉田茂逐渐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吉田茂,曾经被誉为"日本的丘吉尔"。二战结束后,吉田茂作为日本战败后的首相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中殚精竭虑,巧妙处理各种关系,竟5次组阁,执政长达7年,他的政治思想为战后日本内外政策奠定了基调。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吉田茂逐渐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他无疑是我们认识、了解日本战后历史最佳向导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新保守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欧美各国兴起的一股政治思潮,受欧美影响,日本在中曾根内阁时代同样出现了一股新保守主义思潮。同欧美各国的新保守主义相比,中曾根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实质上是战后日本以吉田茂为代表的传统保守主义的发展和修正。在思想内核价值理念方面基本上承继了传统保守主义的精髓,只是同内敛性极强的传统保守主义相比,新保守主义是在日本成为经济大国背景下产生的,因而其思潮在政策取向上具有明显的扩张性和排他性,民族主义色彩浓厚。其未向流变将左右日本社会的走势,值得我们予以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首相吉田茂在决定日本对华政策时,曾试图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搞"平衡"。但是,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依附美国,选择与台湾"建交"是日本的最大"国益"。本文通过对吉田茂的"中国观"进行剖析,揭示出当年日本政府选择与台湾"建交",并不是吉田茂"心甘情愿"的。但为了日本的国家利益,他宁愿"牺牲"自己的个人想法。充分说明,在制定国家政策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相似文献   
4.
二战期间,以武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把日本引向不归路,惨败的日本战后在保守派首相吉田茂的率领下,自主选择了“日美基轴和经济外交”战略,在亚太经济政策上主张:追随和依靠美国,以美日同盟为基轴,复兴日本经济;以“战争赔偿”重新进入东南亚市场;服从美国冷战战略,对中国实行“政经分离”原则,维持以贸易为主的事实上的关系。吉田茂的亚太经济政策为日本经济在战后十年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但过分依赖美国,使日本不得不面对“半独立”、“半媾和”等日美关系问题,也延缓了对苏、中、东南亚政策问题解决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李虹 《湖北档案》2008,(9):18-19
1.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档案开放的历史沿革 1971年4月15日,隶属于日本外务省的外交史料馆开馆.它是保存、阅览、展示及编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外务省档案史料的专门机构。1988年7月.作为其分馆的吉田茂(1878—1967,政治家,曾任日本首相)纪念室,由吉田茂纪念事业财团捐建完工,常年展示日本幕府时期以来的外交档案以及与吉田茂原首相相关的史料,同时也定期举办特别展览。  相似文献   
6.
吉田茂是日本昭和时代声誉卓著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外交趋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从分析吉田茂内阁的对华政策入手,着重分析其政策成因,了解和把握其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并试图对其作为政治家和外交家身份的不同与关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同盟的裂缝     
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时任日本首相吉田茂率领6人全权代表与49国签署条约,意味着日本从法律上结束被占领状态而“独立”了。回到住处的吉田茂又出门,—个人到金门俱乐部与美方签署了《安全保障条约》。吉田茂怕包含很多不平等因素的安保条约得不到日本国民的理解,而要一个人承担。  相似文献   
8.
就如何了解我们的近邻日本来说,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可以说是必读之作。吉田在书中回顾了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追超欧美的历程,其中不乏自豪感和自诩之辞。但历史地看来,尽管日本在经济和科技等领域打了个翻身仗,但在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日本在某种意义上仍然可以说是“传统之邦”。  相似文献   
9.
<正>吉田茂作为日本著名的保守派政治家,是日本近现代历史上政界的标志性人物。他出生于社会动荡的明治时代,战前长期供职于外务省,曾随西园寺公望出席巴黎和会,先后历任日本驻奉天、天津、济南等地的外交官和驻英大使。战后又出任东久迩、币元喜重郎内阁外相,自1946年5月起先后五次组阁,执政长达7年。作为连接明治时代和昭和时代的重要政治人物,其一系列功利色彩和实用主义的政治理念,是近代日本明治国家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