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10篇
科学研究   24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4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全面介入"和合"精神,创设适宜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适应到结合,形成坚强的学习团队,促进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品质的健康成长,为学生学力素质构建奠基。全面学情调查、合作优化设计、创新互动形式等,为"和合"精神落实,提升团队和谐指数,创设适宜情境,有效激活了学习团队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热点背景】2004年9月28日,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2555周年诞辰日,我国及同属儒家文化圈的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都组织了盛大的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3.
我们讲的湖湘文化的特征并不是指那些与中华其它文化完全不同的东西,而是指在湖南更具普遍性的文化倾向。从这一观点出发,湖湘文化的特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务实观、发展变化观、和合观、民本思想、坚忍意识等。  相似文献   
4.
建设和谐社会,正在被国人逐步认同与实践,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正在被有识之士所接纳。深入研究“和”的内在与外在价值,“和”的时代、历史、理论意义及其建设,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时代历史理论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和合历史哲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历史哲学是对人类历史的理论化思考,是对历史,史学融突和合的化解之理的诠释。从和合视角诠释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动态的,多样的,是一种“在途中”的过程,并与种族优劣论,化决定论等史观划清了界线,以建和合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合文化与二十一世纪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五千多年的化在历史长河中得到积淀,成为世界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合化是中国传统化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中国化目前面临着人类共同的五大冲突、西方明以及现代化转型三个方面的挑战。和合化正是回应这三大挑战的最佳、最优的化选择。  相似文献   
7.
"以乐教和"作为古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对"人性"的独到理解,通过对"乐和"、"心和"、"政和"的不断解读,在中华民族价值观中孕育而成的。其中所饱含的"成己"与"成物"的"和谐"价值意蕴,是中华文化"和合"思想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不仅成了历代哲人思考音乐教育问题的参照甚至依据,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  相似文献   
8.
《五经》等古代文献中就已经具有丰富的和合价值理念,使得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普遍认为上古三代便是和合的社会时代,而经由夏商周再到春秋战国,便是一个退化的过程。但是笔者认为,《五经》等文献中的和合思想与当时的社会、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当时社会并不具有和合价值理想的现实性存在,仅仅是提供了人们创造性地构想出和合观念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长期依赖于西方心理学知识体系,在教育方法上难有突破,其中不乏对于本土文化开发有限的教育弊端。探究和合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性,优化心理教育课程本身的适用性,是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成效的积极措施。基于此,结合学生一线授课经历,深度剖析和合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以便为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及内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教学“和合”性与“和合”性教学是基于中国优良传统“和合”思想而构建起的特色教学论体系,也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人的生命与智慧和谐发展为依归的教学追求。教学“和合”性内隐着师生共存走向共鸣与共情、生生共处走向共商与共话、资源共用走向共济与共享、情境共建走向共识与共赏、身心共治走向共悦与共长等“五共”表征。“和合”性教学外显为教学主体的平等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性、教学方法的多元性、教学评价的综合性、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和合”性教学实践需要创建“和生”生命课堂、构筑“和爱”素养课堂、重建“和谐”生态课堂、打造“和达”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