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炎年间的翰林学士几乎都是高宗的元从之臣,面对当时动荡的政治局势,攘外安内,群策群力,对于稳定南宋政权功不可没。绍兴年间,随着宋金和议趋势的逐渐明朗,翰林学士也成为秦桧扩充势力,鼓吹和议的附庸,失去了政治独立性;秦桧死后,则又成为高宗肃清秦桧势力的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2.
《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专为批评时事、发表政见、策动政治革新而创办的小型时政周刊。《每周评论》同人对1919年南北和议持怀疑态度,不相信它能够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而视之为南北特殊势力的"分赃会议",同时亦可窥见这一时期陈独秀思想转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人称"青词宰相"的隆庆朝首辅李春芳实际上是一位恪尽职守、剀切正直的的官员。其主要历史功绩有:组织起草并促成《宗藩条例》刊行;节缩度支,为隆庆之世的"土木不兴、府藏盈溢"打下基础;整顿边事、对隆庆和议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李自成一直有与明朝议和的思想基础,并多次主动向崇祯帝发出信号,特别是兵临北京城下时,曾派杜勋进城与崇祯帝谈判。此事在清初被记入多种文献,当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多数学者以为,绍兴十年前后,南宋有机会和力量打败金国,收复失地,不应在战胜的情况下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笔者以为不然,无论从当时宋、金战争前线战局,还是从双方整体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上看,南宋都不具备战胜金国的绝对优势。绍兴十年前后南宋取得的一些战役胜利只是局部胜利。绍兴和议的签订是宋、金力量此长彼消而趋于均衡的结果,这和历史上绝大多数和议的签订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五族共和”的口号是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的,孙中山在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表明:“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以实现“民族之统一”。日本学者片冈一忠曾经对孙中山首倡“五族共和”的说法提出质疑,并论述立宪派巨头张謇在南北和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笔者既同意片冈的论点,又提出新的看法:即“五族共和”一词来源于杨度1907年撰写的《金铁主义说》,一直到辛亥年武昌起义后,经过南北谈判,逐渐变奏为新国家的民族统一理论,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革命党人,包括孙中山,都对满蒙回各族怀有否定性的形象,使得他们对“外中国(藩部)”的民族整合问题漠不关心,相反,居住北方和内陆中国的满蒙王公以及旗人集团为了保持他们的既有利益,积极响应“五族共和”的口号,要求“与汉人平等”,导致南北妥协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来,辛亥革命既是不同政治力量的斗争,又是一段内外、大小“中国”交错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绍兴和议"成,高宗与丞相秦桧为维护"和议"这一"国是",在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系列出版限制(文禁),主要有禁反对派文集(特别是禁私史)以及禁程颐道学等。一系列的出版限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告讦之风的盛行败坏了社会风气,大量书籍的焚毁使文化遭受摧残,士子们争相创作谄诗谀文更使文坛蒙尘。  相似文献   
8.
绍兴和议是宋朝内部主和派与主战派矛盾斗争的产物,人们传统地认为主要是秦桧卖国投降,诬害忠臣岳飞. 其实矛盾的焦点在宋高宗长期以来的和议思想占了上风,岳飞成了和议的法码,也成了和议的障碍.  相似文献   
9.
10.
《申报》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并有重要影响的报刊,对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情况以及条约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报道和评论,通过这些报刊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学术界了解当时中国社会对《马关条约》的认识和《申报》的舆论价值取向,深入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