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0篇
教育   7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在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的国民革命时期,张太雷积极投身于国民革命,在理论与实践上为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2012年夏季的一天,作者从作家冯亦同先生处得知:著名作家许地山的女儿许燕吉女士保存有10张近80年前的明信片,是从她母亲周俟松那里传承而来的。为此,我拜访了许燕吉,她说,"原先是司晓南一直珍藏着,直到离世。它见证了一对革命青年没有结果的爱情。雁过留影,悲壮与美好,总算是一段往事!"明信片,是监狱唯一的可以飞出的燕子。1930年代从南京江东门的民国中央军人监狱陆续飞出  相似文献   
3.
曲彦斌 《寻根》2013,(6):59-63
检视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要员名录,诸如叶楚伧、胡朴安、马叙伦、邵力子、柳亚子、夏仁虎等,大多既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又是具有比较深厚学养或在某一领域颇有造诣的专家乃至硕学大儒。  相似文献   
4.
5.
按《民报》学人之意,国民革命分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民权革命的核心是实现政治自由,但是要想实现政治自由,离不开民族革命与民生革命。《民报》学人之所以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清王朝实行的是专制统治,违背了现代的政治自由理念。《民报》学人虽然推动了政治自由在中国的传播,但是他们力主实现的政治自由显然是一厢情愿。  相似文献   
6.
周树立 《编辑之友》2011,(7):115-119
大革命时期,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以恽代英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精干的编辑团队,将刊物办出了特色,办出了影响,受到社会各阶层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欢迎。那么,《中国青年》为何能够形成一个精干的编辑团队?学术界对此鲜有研究。本文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引起更多的讨论。一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客观上需要编辑们通力合作国民革命时期,政治斗争形势复杂多变,这给《中国青年》的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7.
一、国共合作中相关的政策、纲领、件 1、新三民主义的历史进步性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赋予“民族”“民权”“民生”以新的内容,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开始指引国民革命向新的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8.
国民革命时期,苏联军事顾问作为一个特殊团体,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大革命的进程,许多军事顾问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苏联军事顾问在中国南北方(北方是指冯玉祥国民军)活动所产生影响进行比较,以此分析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发生于1924年到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革命主体从精英转向了平民,人民群众被广泛发动起来,出现人人竞谈"革命"、动辄"反革命"的奇观。武汉国民政府借此出台了《反革命罪条例》,将"反革命"的打击上升到法律层面。但打击范围的无限扩大,不仅买办阶层,甚至参加商会组织的商人上层群体也被列入革命对象,此举引发20年代末期的商会存废之争。直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国民党在中国执政地位的确立,这场争斗才渐告结束。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这一大破大立的革命语境下,动荡的社会破坏了原有的政治结构,"反革命罪"即是在原有法律破坏的情形下出台并实施的。随着政局的稳定,国家由破坏转为建设,这一模糊化的"反革命"罪名才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0.
1922年9月,陈独秀提出了一个用以代替“民主革命”的新口号———“国民革命”。陈独秀此举的重大意义,在于揭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的序幕。但他提出“国民革命”的原因及思想根源,至今尚没有深刻的揭示。实际上,陈独秀提出“国民革命”的动因,是为适应国共党内合作的需要。他一方面要解释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合作方式并非与资产阶级合并,另一方面又要把共产国际要求的“民族革命”与孙中山主张的“国民革命”密切结合起来,以便把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引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