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有一次在旅途上.遇到一个作者.我编发过他的文章.算是半师之谊。但因为我们一直都是在网络上交流.没见过现场真人.乍见面之下找不到什么话说。在稍微有冷场征兆之时.他忽然说:“我问你几个问题.你必须用你的第一反应回答我.看看朋友眼中的你是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2.
名为《风景》,作者写的其实不止自然的风光,还有由人的辛苦劳作和生命力量的涌动所创造生成的“人为”的风景——农作物、防风林,它们是人在天地间与自然积极合作化育而成的“超自然”风景。这道风景被诗人们遗忘得太久了。人类被遗弃在俗世的操劳与奔波中,慢慢忘记了自己在太阳、大地、海洋、原野中所处的位置,迷失了方向。这首诗,道出了存在者(人)作为存在的历史性和创造性,道出了隐蔽在风景背后的人的最基本的在世方式。从表现手法上看,这组诗歌的深层意蕴不是源自于意象本身,而是源自于意象的空间结构,换句话说,我们要从每一个意象出现的结构位置和空间关系出发来建构它的意义及它与整体诗意的联系,而不是相反,先对每一意象分别进行阐释,然后再把它们加在一起构建整首诗的意义。因此,对于这组诗,它的空间结构就是它的深层意蕴,就是它的诗意本体。  相似文献   
3.
平安时代的《今昔物语集》是日本“说话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收录了诸多流传于民间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含有叙事性、传奇性、教训性、寓言性、庶民性等特点。其中,关于孝养,从教训性来说,揭示了应该孝养父母的真谛,主要表现为在世孝养、死后追慕、佛教报恩·供养这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紧密结合,受到了儒教和佛教孝养思想的影响,儒教和佛教孝养思想也相互融合,体现在该作品之中,从而构建了《今昔物语集》的孝养观。同时,也说明了儒教和佛教孝养思想已然渗透到当时的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4.
存在分析理论强调人的在世之在,关注人的整体性。存在分析认为,病人之所以患病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的在世之在,因而“生病”也是他们的生活“生病”了。而这种状况就是人丧失自由选择并拒绝为选择负责的反映,是单一、狭窄的世界设计阻碍着他们对在世之在的理解。为此,存在分析就是要引导病人形成多样的世界设计,理解自己的在世之在,去过本真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休闲的社会学研究必须奠基在"休闲何以可能"之上,不然,一切的休闲社会学研究都是主观的,至少是没有根基的。依据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视域:对于"被抛"于世的人而言,休闲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不可能,乃因为人无法逃离"在世"之天命,"在世"即意味着"烦"。而中国传统的心性学认为,人不但有"在世"的"小我",还有超越的"大我",故人可以逃离"在世"之天命,休闲亦得以可能。所以,休闲乃奠基在中国传统心性学的"大我"之上。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前期的现象学-存在论思想,体现为生存论。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已经涉及了"技术"现象,只是技术还不是主导性的问题。从海德格尔前期的生存论立场来看,即从"在世界之中存在"来看,器具显示为上手性的存在,技术显示为对器具的上手性的揭示。作为揭示的技术的本质和根据,来源于此在的"在世",此在的在世生存要求着技术,通过技术让器具上手,通过技术"在世界之中"生存。同时,技术也维系着世界的结构即"意蕴"。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与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立足于主客二分哲学基础的现代教育面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冲击,矛盾重生。海德格尔一反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传统,寻求回到苏格拉底以前主客尚未二分的思想,指出存在并非主客二元分明。他对于存在之"在世之在"的思考予以教育诸多启示,启示教育应培养"在世之人",应注重营造育人的"整体氛围",并引导学生以将来为导向进行本真筹划,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说老子之道     
老子创立的道论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老子之道是反条文的,侧重于本原的、形而上的含义。同时,老子之道也是一种正确的在世方式,老子倡导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反对主观故意与刻意。形而上的道下贯于形而下的经验世界的路径是:道→德→仁→义→礼,此即道可道,非常道。  相似文献   
9.
高娴 《培训与研究》2007,24(12):8-10
《世说新语》作为一个小说文本,它回避了魏晋时代黑暗的政治斗争,集中描绘士人们的日常生活画卷。小说并不能消解历史的沉重,却从侧面反映魏晋时代社会主流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这让一个沉重的时代被软化和美化。《世说新语》魏晋士人具有尚情特质,其本质在于并非入世也未能超世的在世情怀。他们将个体精神价值置于社会价值观之上,注重精神世界的交流融汇,以情为纽带,以真为准则。在悬置了道德规范的主体意识下,他们表现出了超乎特定时代道德,又合乎人性本质的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的观点表明人的存在不是单纯的个体的存在,而是作为"常人"在世之中,强调人处于一个随时都被他人影响、异化的世界,人逐渐背离自己的元初状态,成为一个被世界规训的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指出劳动过程中人的对象化、客体化,并由此导致人的本质异化。从"在世存在"的视野分析异化理论,有助于探求人的根本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