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承德外八庙珍藏清代著名宫廷画家丁观鹏绘制的十六罗汉玉版画.该画嵌紫檀边,长38cm,宽16cm,厚0.8cm.正面绘描金罗汉像,另一面为描金铭文"十六罗汉之名见于<法住记>,咨之章嘉国师云西域但有十六之号而无十八常闻……命丁观鹏写十六应真像.乾隆丁丑清和御笔".  相似文献   
2.
我国北方居住着满族、蒙古族、藏族等许多少数民族,他们自古崇信佛教。承德是全国首批确立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举世闻名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康乾时期清政府为团结北部众少数民族,维护边疆地区安宁与稳定,尊重他们对佛教的崇信,在山庄周围兴建了十二座金碧辉煌的喇嘛寺庙,成为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这些散落在山庄周围的皇家寺庙,积淀着深厚的民族宗教历史文化资源,内涵极其丰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里都是内地与蒙古诸部在宗教方面直接联络的主要寺院,成为清政府宗教活动的中心。至今普宁寺仍在举行佛事活动,在北方影响巨大。这些寺庙融合多民族宗教建筑风格,供奉多而全,且造型艺术价值极高,大量佛像、碑刻、楹联等体现民族宗教文化的载体,不仅在我国北方地区、而且在世界范围也极为罕见。因此,对如此深厚的民族宗教资源进行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通过佛像来表达其教义理论是最直接、最具体的表达方式。历史上佛教造像材质非常丰富,包括石、木、泥、金铜等。每一次材质的变化都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承德外八庙藏有各种材质的佛教造像,这些造像代表了康乾时期宫廷造像极高的工艺和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4.
承德外八庙集中体现了清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的伟大成就,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及政治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多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5.
在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程中,清政府通过大力优崇喇嘛教,与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保持了极密切的关系,实际上是因势利导,分而治之,借助宗教力量来有效实施民族政策。融会了多民族建筑艺术精华的承德外八庙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它见证了康乾盛世民族大团结的一次又一次高潮。  相似文献   
6.
蒋秀丹 《承德师专学报》1996,16(3):15-18,33
外八庙的文化特征蒋秀丹外八庙修建于清朝康乾盛世之时,伴随着清王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以其恢宏的气势出现在“去京不过四百里”①的紫塞承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必然表现为种种文化特征。特征之一:建外八庙是修建避暑山庄的延续和发展,外八庙文化是避...  相似文献   
7.
绿化美化是一座国际旅游城市不可缺少的外衣,是她的形象;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她的骨架;安全保卫是每个游客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障;优质诚信的服务又是使她成为国际品牌的必不可少的灵魂.本文总结了多年来避暑山庄及外八庙遗产地内外的绿化整治工作,阐述了美化绿化在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承德市于1951年成立了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管理处,对文物进行修缮和保护;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开始大规模整修.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老城区职能太多,导致人口密度大,高层建筑多,影响了避暑山庄的原有风貌.  相似文献   
9.
普宁寺是一座汉藏结合式的寺庙,大乘之阁内供世界最大金漆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寺内佛像造像艺术堪称中国造像艺术之精华。  相似文献   
10.
普陀宗乘之庙建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竣工,历时四年半时间,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大型古寺庙.这坐寺庙是仿西藏的布达拉宫而建,在该庙的.权衡三界"内供奉一尊铜镀金吉祥天母和从神像,为外八庙现存最大的铜镀金造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