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隋唐均兴起于关陇集团,但隋朝治国不公,关陇集团敌视关东集团,导致对关东的暴政而速亡。唐初以隋为戒,重视协调东西关系,不仅由关东人物参预奠定唐室始基,而且逐步形成关中人称帝、关东人为相的政治格局,出现治世。武则天称帝,使关东人参政数目激增,进一步与关中人同坐天下。至玄宗时,关陇集团终与仇敌关东集团融为一体,走向天下一家,从而产生开天盛世。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20,(3):10-15
从亚洲海洋文明历史考察宗教间交往的经验,对21世纪海上丝路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共建亚洲人类命运共同体富有启发性和建设意义。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路多元宗教交往的实践,表达了历史上中国人对待不同宗教的价值取向。郑和下西洋秉持的宗教态度,是明代中国天下一家、协和万邦思想的一种表现,对多元宗教的尊重、包容和平衡是其显著特征。郑和下西洋中的天妃信仰带有二元结构的属性,既是郑和下西洋活动内容组成,也代表了一些船队成员的宗教信仰。郑和下西洋把这种天命皇权和宗教神权融合一体,成为治理天下一家秩序的大规模海上实践。  相似文献   
3.
探究民运会中华民族“天下一家”的理念表征,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之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系中华民族的秩序体系。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民运会蕴含的“天下一家”理念进行了阐述,进而提出了通过民运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路径。研究认为:开幕式上对中国盛世气象的演绎,表达出栖息在中国人心灵深处“天下一家”的家国情怀;民运会已然转化为一种稳固中国人的精神秩序、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新型国家仪式,其超体育层面的传播学价值根源于华夏文明“家国一体”的社会秩序理念。因此,在“天下一家”理念的辐射下,该研究提出通过民运会全力推扬各民族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风貌,竭力弘扬各民族“心手相连”的节庆意蕴及极力崇扬“天下”理念对人类共同秩序的维护,是彰显“天下一家”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禅让体现的是公天下,而夏商周三代改教则是家天下,在"家天下"的现实性的礼乐制度之内又蕴含"天下一家"的理想。守天下以礼与取天下以德,虽然存在着内在紧张,但又被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周公政教思想的两个基本维度。不考虑"家天下",不足明周公之制礼作乐的历史局限,礼乐的讨论就会漂浮在"理想性"上面;不思及"天下一家",就不足以见三代政教之理想所系,周公制作对于中国政教的典范意义,以及超越于时代的普遍性之所在。以家天下之势,有条件地回归天下一家之理,即为周公制作的精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时期,融汇了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中心的部落集团,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又历经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凝聚,到秦汉时期方初步形成。“天下一家”局面的出现,也正是天下邦国、部落“国家认同”的结果。在上古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自“中心权力”出现以降,直到周代臻至完善的“服”制,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制度保证。“服”制展现了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国家认同”包括了对于中心权力和对于夏商周三代王朝的认可与服从,这是诸氏族、部落列为中华民族成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环境和“天下一家”语境下,四裔归属意识的不断增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认同获得空前发展的根本机制。郡县制管理体制机制下东西南北各地、各族居民先后被“编户化”而统称为“秦人”和“汉人”,意味着在秦汉王朝疆域版图之内各族居民在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下,相互认同而实现的空前民族统一,体现出当时东西南北各族对以秦汉王朝为代表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下的全方位认同。这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民族内涵及其关系格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机,这种直接以统一帝国疆域划定的规模空前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出现,对于后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发展新的理论成果和思想诉求,而两千年前司马迁《史记》中所提出的"天下一家"民族思想或可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渊薮之一."天下一家"民族思想的核心是主张"夷夏同源",坚持民族平等,摒弃加于少数民族的歧视与偏见、加强民族间的和平友好交往、反对恃强凌弱的不义战争,充分反映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