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9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学界曾几度争论过禅让有无。本文认为 ,研究这一问题首先应区分禅让事件与禅让学说的界限。禅让事件如前人所论 ,当在父系氏族社会曾发生过。而禅让学说则经过了“禅让天命说”、“禅让贤德说”、“禅让德运说”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化。其发展演化的原因在于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 ,和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的更改。禅让有无的争论源于战国时的禅让矛盾传说 ,此一矛盾传说的产生主要基于上古两文化系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胡编是某学术期刊的准学型编辑,专攻鲁迅学说,酷爱“孔乙己研究”。进编辑部十多年来,忙忙碌碌,笔耕不缀,但期刊不温,胡编不火,虽已近天命之年,事业的春天始终没有到来。  相似文献   
3.
天命思潮是两汉儒家思想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儒家天命思想产生于殷周之际,至汉代,经陆贾,贾谊,韩婴,董仲舒等人的不断增益,始为大观,构建出两汉儒家天命思潮研究的基本框架,并梳理出其历史演进的脉络。  相似文献   
4.
集周代社会诗歌文大成的《诗经》 ,既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光辉文学著作又是周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然而前人多从文学的角度去研究其价值 ,而很少涉及到它所反映的其他社会内容 ,例如周人的宗教哲学观等。从《诗经》的大量篇章中 ,论证周人宗教哲学观在《诗经》的表现并进而分析周人之宗教哲学与殷人宗教哲学的相承相因相革的关系 ,从而论述周人宗教哲学反映于《诗经》的内容 ,是周人对殷人宗教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班婕妤是西汉赋学史上唯一留下作品的女作家,她的《自悼赋》、《捣素赋》写出了失子、失宠后的痛苦心情,为西汉文学增添了一抹特殊的色彩。本文试从以理制情、身份依附、相信天命等三个方面来分析班婕妤不幸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朱子《论语集注》中的"天"、"命"等哲学范畴作较为细致的梳理,分析朱子式"经典诠释"的"理学"特色,并发掘以朱子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在儒家经典注疏上所开辟的新路径,进而探讨朱子"理学经典诠释"在思想史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节目中的宋智孝,随性、自然不做作,而她时而展现出来的霸气和果断,更是令人啧啧称赞!最近的新剧《天命》,让人看到了她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8.
(接上期) 第三节气学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宇宙间一切有形之物皆源于气.荀子、韩非子等在批评唯心的天命论时,提出气才是构成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王夫之的中庸解析,通过与朱子解析的比较,研究了王夫之解析的特征.王夫之首先探讨了中庸是什么.朱子在<中庸章句>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王夫之认同朱子对中的解释,但对朱子"不偏不倚"是未发之体,"无过不及"是已发的作用的说法表示反对.王夫之在未发或已发时,中都是本体.另外朱子说中和之中是本体,时中之中是作用;王夫之则认为中和之中、时中之中都是本体.总之,王夫之主张中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本体.王夫之对朱子"庸是平常"的说法进行了反驳.他说在朱子之前没有"庸是平常"这一说法,而且古文献的庸字都是指作用,所以王夫之认为庸是作用的意思,在其理解上,中庸是中的作用.此外,对于<中庸>首章首三句的解析,王夫之的主张如下:1.命不是命令,是法度.2.性和道是人性与人道,不包含物性与物道.1)物性是以人为中心规定的物性.2)物道是以人为中心规定的物道.3)尽物性是尽人所赋予的物性.4)尽人物之性是在"志可动气、气可动志"限度之内的.3.教是中庸的核心,教的具体内容是礼.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思想史上《易经》较早提出天命无常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天命神学论;孔子于其后系统阐述了与传统天命神学有别的天命有常论。比较二者天命观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天命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