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6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正>词语教学的层次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的具体要求、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和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循序渐进地开展词语的教学活动。但  相似文献   
2.
学而时习之     
正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口袋本《论语》是我随包携带的一本书。现代人太忙,语录性质的书最易入手,零星时间翻几页,边看边联想自己遇到的人、经历的事,饶有趣味并常常有所启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论语》第一篇内的内容。记得初中课本上的注释是:学完之后,时常复习,不也很高兴吗?近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见到两个别样的观点:(1)"时",不是  相似文献   
3.
黄逸涵 《科学启蒙》2014,(12):38-38
正我这个人呢,毛病太多。爸妈跟我说了无数遍,就是改不了。周末,我悠闲地打开电脑,准备到网上游览一番。这时,一个小人儿出现在屏幕上,他长得跟我们一样,就是穿得怪异无比。他头上戴着安全帽,手里拿着男士皮包,身上穿着大棉袄,脚上竟然踏着……凉鞋?不伦不类!那小人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发怒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点老师没教过你们吗?"那声音竟达到80分贝,可怜我的耳朵啊,差点就那么废了。我小心翼翼地问:"请问这位小爷贵姓?"那个小人一挺胸膛,自豪地说:"我,就是大名鼎鼎的安全卫士。你毛病太多了,安全大人派我来监督你。"  相似文献   
4.
学习这个词,我们实在再熟悉不过了。学而时习之,一般我们会把学定义成接受新的知识,而把习理解成温习或与知识相关的训练。可是说到学问呢,大家好像就容易有点心虚了,似乎没有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不敢轻易提学问二字。其实,学问,无非就是“学”与“问”嘛。所以,我们在课本里也学到了“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这样的话。太多人讨论过关于中国的学生不善于提出疑问的  相似文献   
5.
正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应该是一件十分愉悦的事情,应该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喜欢上学习本身,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中国好几千年前就知道轻松学习的重要性,极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反而在当今的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并不乐观甚至是让人很担忧的问题:学生的记忆里积累了很多名言佳句,甚至能够张口背出整篇的文章或古诗,  相似文献   
6.
7.
"复述故事"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发展学生思维。学习故事类课文,要将"复述"作为核心学习任务,串联起其他听说读写活动,关注各学段的复述重点,教给复述方法,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  相似文献   
8.
徐晓庆 《科教文汇》2008,(28):242-242
百多年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由儒、道两家共同演绎出来的中国人文精神日益绽放夺目光芒。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例如在学生背诵名言名句或是课文的时候都能够比较流利的口述出来,但是一到考试的时候就不知道应该写哪一句;虽然平时好词好句积累了很多,但是在扩写句子的时候无从下手等。这些问题都在提醒着我们不得不对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和完善。我们应从学生学习的情感方面下手,为学生进行愉快的教学,以此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  相似文献   
10.
<正>《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而孔子的学生曾子每天"三省己身"的内容之一,就是"传不习乎"。从练习的角度看,孔子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状态达到了非常高远的境界。一、当前数学练习的现状练习对于学生知识的累积、能力的形成、智慧的历练、思想的熏陶、应用的锻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理应引起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