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9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雷达 《文教资料》2011,(36):141-143
公文发展到北宋,始于后汉并一度盛兴不绝的浮靡文风经由北宋文人政治家的努力,得到了彻底的改革。儒家思想在北宋的复兴造就了一批批以天下为己任的文人政治家.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政治中,而作为政治运转的重要载体.公文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这种文人政治的精神烙印,并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形成了北宋公文一个鲜明而独特的标记——文士风格。从北宋文人的文章观念、公文的行文特点以及情绪风格,即可了然文士风格在公文中的体现,并对北宋文人政治的特点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2.
唐宋转型理论是近年中国古代史学与诗学研究中一个流行的学术话语。在唐宋文学研究领域,借鉴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的唐宋史学观,并整合传统诗学理论,经王水照等诸多学者推阐发扬,深化了唐宋诗歌转型问题的研究,开拓了唐宋文学研究的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3.
朱熹注《四书》,既不象汉唐诸儒那样信古无疑,遵修旧文而鲜有创新,也不象一般宋儒那样蔑古轻经,空衍义理而学无根底,而是既继承传统训诂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融合了时代的精神,从而形成了他那独具风格的训诂学。长期以来,朱子的义理之学一直被看成是与传统训诂学无关的东西而遭到诋訾。实际上朱子的义理学是训诂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是训诂学深入向前发展的结果,朱子训诂名物或阐发义理皆有所本,不蹈空言,不加妄测;他以注疏治训诂,以训诂通义理,同时又能以义理明训诂,训诂义理两不废。  相似文献   
4.
饥饿是伴随人类生命和历史全过程的一种现象,也是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一个主题和意象.可惜的是,这个主题离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比较远.所以,当代作家宋学孟以饥饿年代为写作背景的<柳叶儿>入选初中课本让人眼前一亮.而这篇散文又被安排在了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童年趣事"单元中,我以为编者实在是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5.
6.
宋学玉,男,身高1.86米,体重70公斤,1987年出生。该生是2003年9月考入廊坊市第一中学高中部,因具备体育特长,入学后参加了学校田径和篮球训练和比赛。经过高中阶段课余系统训练,他的各项素质提高较快。2005年9月在廊坊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三级跳远比赛中以13.63米的成绩达到国家田径二级运动员标准。2006年4月在河北省体育专业高考加试中,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800米等四项综合测验总分以388分(满分400分)获廊坊市第一名,河北省第十名,成绩突出,被首都体育学院特招录取。为探讨体育特长生考试训练方法,笔者作为宋学玉的指导老师将他的田径素质训练情况整理成文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7.
陈武遁 《武当》2011,(7):39
笔者是1990年接触武术的,师尊就是当年名震鄂黄汉川的内家功夫传人宋学玉老师。其寸甲抖放劲沾身即仆,每能力御多人时莫能当。所现拳功风格沉朴古拙至今未见同辙,尤其是子午风雷童子功,当年更为未闻之珍。历年伺师  相似文献   
8.
高峰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1期)上发表了《为什么是“新宋学”——陈寅恪文化学术理想》一文,结合陈寅恪的著述和治学经历,主要探讨了陈寅恪“新宋学”的内涵与意义。他认为陈寅恪首倡“新宋学”的概念,其内涵是指“宋学的规模和成就、宋儒的解经方法、宋贤的史学‘考据之学’(长编考异之法)乃至宋代的民族主义”。此文不乏...  相似文献   
9.
兰石洪 《兰台世界》2014,(1):130-131
何绍基学术旨归以汉学为根柢,精于考订,会通宋学及今文经学,带有明显的经世色彩.他发起顾祠修禊以倡导实学,促进了晚清经世学术的风气转移.何氏为官慷慨敢为,改革弊政,积极实践其倡导的经世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0.
儒学的危机引发了北宋学者的文化忧患意识,他们出于维护儒学权威、阐扬儒学价值的目的,对经道关系、汉唐经学以及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审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们的尊儒、崇道、宗经等意识比汉唐儒者更为强烈;二是出于“卫道”的目的,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审视;三是在提倡经世务、重义理的同时,对汉唐经学进行了反思与批评。但是,北宋学者对儒家经典的新观察不是为了损害儒经的权威,而是为了强化经典与“圣人之道”对社会生活的支配作用,重建对经典、对儒学的信仰。他们虽然对汉唐传注之学有过激烈的批评,但并不否认传注对于理解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北宋学者通过对传统经学的反思与批评,促进了经学变古和儒学革新,使儒家经学走出了汉学,构建了宋代经学的基本特征,为儒学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