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琼林雅韵》的编著适应了明代中叶逐渐兴盛的南曲的创作及演唱需要。这部韵书平声不分阴阳,全浊声母依然存在,入声派入三声,其语音上的特点既不同于正宗北曲韵书《中原音韵》,也不同于正宗南曲韵书《洪武正韵》,颇有些不南不北的味道。这是由入明之后处于上升阶段的南曲积极吸收北杂剧的成份,进而演化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南北合腔(套)所决定的。这种新的戏曲形式用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入声字的处理上:入声字既可单独押韵,也可与平上去声通押,运用灵活。《琼林雅韵》平声不分阴阳,而又入派三声正是这种南曲用韵的记录和反映,因此它是一部南曲曲韵专书。  相似文献   
2.
中古入声字,南阳方言今概读为平声,清阴浊阳泾渭分明。这应是入声字的塞音韵尾刚刚脱落时的读法,比"入派三声"还要早一些。宛西方言尤其如此,即以宛西方言为例谈谈南阳方言中古入声今读平声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晋东南晋语中,高平、涌泉武,、景凤沁源方言平声不分阴阳,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这些方言自身特点,我们认为这些方言目前平声不分阴阳是平声曾经分化为阴阳平之后又进一步合而为一的结果。另外,在晋东南晋语中,部分方言里还存在着阴平或阳平与其他舒声调合流的现象,本文结合其具体情况,讨论了这些方言中阴平或阳平与其他舒声调的合流过程。  相似文献   
4.
上古声调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是否有声调、有几个声调、声调的分类。王力先生的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上古声调研究的最新水平,原则上可以接受。但是,其中上古的平声与上声有长短的区别和入声分为长入与短入两类的观点,值得商榷,本就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温州方言极大地干扰着温州学生学习普通话。但温州方言与普通话有一些联系,引导学生注意温州方言与普通话中的阳平上声、平舌翘舌、平声仄声的联系规律,就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普通话,更好地掌握普通话的读音。  相似文献   
6.
最近10年,国内学者对鲁迅旧体诗的语言艺术、审美特征和主要风格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但是,对于鲁迅近体诗在形式上的变化及其意义尚无人探讨。钱理群提出二十世纪旧体诗词是一个有待开发的研究领域,他强调说:在考察二十世纪旧体诗  相似文献   
7.
近体诗讲格律,古今音变使得部分格律句在今天读来好像"不合格律"。以杨亿《泪二首》为例,有好像"不合格律"之处。从文献来看,不存在问题,从音韵研究,发现"令"字在古代有平仄两读。以另外一些材料为旁证,也证实了结论的正确性。所以,我们在研究古代有格律的文章时,需要注意部分汉字的古今音变情况。本文对汉字的注音用了汉语拼音、国际音标。汉语拼音不加括号,国际音标加方括号,标调用四角标圈法。一、问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收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一词。注释特别标注:"陆游(1125-1210),字务观(ɡuān),号放翁……""观"是个多音字,有两读,一读平声ɡuān,一读去声ɡuàn。事实上,对陆游之字,南宋以来即存在两种读法。笔者倾向于读为"务观(ɡuàn)"。理由如次。首先,陆游自己曾对"务观"读音作过辨正。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去国自是台评然。王景文乃云:‘真翁(应作直翁——引者)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  相似文献   
9.
毕节方言属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以市区方言为代表,有韵母32个;这些韵母均可在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中找到源头,且绝大部分源头来自《广韵》。从历时角度,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研究毕节方言韵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在晋东南晋语中,高平、涌泉武乡、景凤沁源方言平声不分阴阳,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这些方言自身特点,我们认为这些方言目前平声不分阴阳是平声曾经分化为阴阳平之后又进一步合而为一的结果。另外,在晋东南晋语中,部分方言里还存在着阴平或阳平与其他舒声调合流的现象,本文结合其具体情况,讨论了这些方言中阴平或阳平与其他舒声调的合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