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就语文教学而言,其最终的落脚点不在课内而在课外。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教师和家长带小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而言,兴趣培养最重要。固守教育的本质,追寻课外阅读"趣味"的回归,可从四个方面着手:明确课外阅读价值的"真趣",追求课外阅读过程的"情趣",关注课外阅读个性的"异趣",探寻课外阅读授课的"要趣"。  相似文献   
2.
普希金的长诗《茨冈》与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哥萨克》均塑造了阿乐哥、奥列宁这样的上流社会叛逆者形象,两人都具有追求、反叛而最终失落的同质基因,但阿乐哥的亢奋性与奥列宁的内省性又使他们大异其趣。《茨冈》与《哥萨克》均是普希金、托尔斯泰的早期代表作,也是他们早期思想探索的结晶,两部作品均体现了两位大师思想探索中的清醒与迷惘。  相似文献   
3.
从《汉志》诸子分类说到百家异趣中的思想趋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战国诸子及其著作的思想归属,《汉书·艺文志》做出了明确的划分。后世对此有许多批评。诸子思想本是丰富多彩的,硬性把一个思想家归入某一类,削足适履在所难免。放开看去,诸子思想之间本来就存在着许多融通之处,儒、墨、道、法、名、阴阳诸家思想交互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思想趋同是战国时代百家异趣主旋律中的一个重要音符,纯而又纯、绝对对立的两派思想本来就不存在。从庄子、荀子、韩非子、司马谈直到班固,上古时代的学术批判有认同,有别异,别异的任务重于认同,而别异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排斥异己乃至于消灭异己,因此对诸子之间的思想趋同自然不太留心。趋同与异趣并行不悖,这才是战国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真实景象。共同的社会历史性是思想趋同存在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道家化以老子为源头,由庄子光大,老庄思想既同源又异趣。其同源在于二都以大道无为为本源;其异趣在于老子思想以无为政治为指归,以自然理想为最高境界;庄子思想则以人生为指归。以超自然理想为最高境界。但二无论是同源还是异趣,均共同有效地构成了中国传统道家化的主体,对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周锐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热闹派童话作家,给童话创作带来了新气象。其迥异的风格和与众不同的创作逻辑,引起童话界的重大反响。周锐的创作旨意不是童话本身简单异趣的展示,而是赋予生活更深层次的剖析。"生活"是周锐童话创作的逻辑起点和基础,而"幻想"则是其逻辑飞翔的翅膀。显性和隐性逻辑的双重结合,强烈的夸张、离奇的幻想、扭曲的变形和机智的反讽,使得荒诞背后彰显真知。  相似文献   
6.
《游沙湖》作者以“异”为核心,把“异人”“异景”“异趣”写的神足气饱,情寓于中,意溢言外,实为千古“异文”.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的史学界,南北对峙之态势已然比较明显。北方史学界的大本营是北京大学,而南方史学界的大本营则为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部分南高师文史地部师生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形成了南高史地学派,他们以自己创办的刊物为阵地与傅斯年在殷墟发掘、《东北史纲》等问题上进行论争,折射出民国时期“南派”与“北派”之间的学术异趣。  相似文献   
8.
孟浩然的《春晓》与李清照的《如梦令》,描摹的都是春残花落的暮春景象,表现的都是晨起后的一段思想活动,但其在表现惜春的情感和对生活内容及情感过程的揭示方面,均有不同的感悟和各异的手法。这两首“似为同旨,实则异趣”的孟诗李词,可堪称对赏的典范文本。  相似文献   
9.
清人薛雪《一瓢诗话》云:“诗文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诗人多于雷同处见长。……惟其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又不异而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此言极是。 古今中外,诗题重复、诗象重复的现象经常发生。但这些诗家学人,均能于同中求异,旧题翻新,于不变中求变,显示了作者的功力,也传达出了诗歌的异趣。比如写山水草木、花鸟虫鱼;比如写儿女情长、离愁别绪……  相似文献   
10.
道家文化以老子为源头,由庄子光大,老庄思想既同源又异趣.其同源在于二者都以大道无为为本源;其异趣在于老子思想以无为政治为指归,以自然理想为最高境界;庄子思想则以人生为指归,以超自然理想为最高境界.但二者无论是同源还是异趣,均共同有效地构成了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主体,对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