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何直观是最近几年刚刚明确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已然成为当下小学数学课程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此作了这样的阐述:“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显然,这是针对几何直观的作用的解释性说明,而不是针对几何直观的明确定义。正是由于包括上述表述在内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给小学数学课程...  相似文献   
2.
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数学课堂,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成绩的关键.采用激励性教学,让学生享受在愉悦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则可极大地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全身心地投身数学学习.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通过情感激励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氛围,激活学生的成功欲望,借助小组合作,激起学生强烈的进取意识,再辅以充满真情的激励性评价,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热情,从而使师生情感水乳  相似文献   
3.
张永旺 《考试周刊》2014,(98):65-65
<正>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让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让文化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文化的殿堂里任意徜徉,自由汲取,尽享学习的乐趣,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不竭源泉,让数学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应当成为数学教师的自觉追求。一、发掘数学中特有的"智慧美",让"数学美"展示文化数学中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一部  相似文献   
4.
《教育》2014,(6)
正我国数学家徐利治曾经提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应当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从而既有利于激发其对数学科学的爱好,又有利于增长他们的创造发展能力。"这句话正凸现了课标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的方向:数学教学具有培养智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功能的同时,还具有美育的功能。数学课堂在对学生身心点化和人格润泽的同时也是美的熏陶,充满着生命的灵性和美的光泽。  相似文献   
5.
自从徐利治先生提出数学美的概念以后。国内论述数学美的论文层出不穷。中学数学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上展现数学美。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呢?我认为,数学教学中的美学教育有以下四个层次:美观、美好、美妙、完美。  相似文献   
6.
何为数学领域中的发明创造?采用徐利治先生的定义,"一般来说,凡在数学上创立新概念、新理论、新模型,提出新方法,证明新定理等,都可叫作数学领域中的发明或创造。"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相似文献   
7.
罗乾忠 《教师》2012,(33):82-82
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指出:…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下面就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感觉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美的特性与奇妙。一、数学美的几种体现1.数学的结构美它是一种内在的美,来自各部分的和谐秩序,给人以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邓芳 《黑河教育》2014,(8):34-34
正从教以来,我担任数学教学同时还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随着教龄的增加,不仅仅对数学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和深入理解,还在教学中领悟到更多的内在哲理。我把数学的美及蕴含的哲理结合到班主任工作中,把教学与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同时让学生体会人生哲理。一、通过数学知识培养学生优秀个性品质数学本身充满着唯物辨证论。如平时所说的正与负、乘与除、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间的辩  相似文献   
9.
<正>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从认知心理来看,建构主义学习观把数学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  相似文献   
10.
<正>引例植树节某班20名同学在一段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人植一棵,相邻两棵树相距10米.开始时需将树苗集中放置在某一树坑旁边,使每位同学从各自树坑出发前来领树苗,往返所走的路程总和最小,这个最小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