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7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胜之法     
《常胜之法》可以说是一部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成功之书。 《常胜之法》是根据大川隆法先生的演讲整理而成的,著作就像他的演讲一样,用最简单的语言,将深沉的道理,以最轻松的方式讲述,言之有物,微言大义。全书贯穿着作者对成功和发展的独特理解和体悟,成功的法则、胜利的法则、经营的方法、不景气时的对策法,每章皆可独立成篇,从如何立志到如何选择伴侣,从如何做领导到如何经营企业,从如何度过你人生的低谷到如何应对不景气的经济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一致认为,魏源治经好求圣人的微言大义,其著《诗古微》主要目的在于阐发三家诗所蕴含的《春秋》微言大义,抒发自己的政治思想。魏源《诗古微》对《春秋》微言大义的阐扬,主要体现在发掘《诗经》四始的微言大义;调整十五国《国风》的次第,从而阐扬《春秋》尊王大义;发掘《诗经》当中的"夷夏之辨"思想。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章爱军 《学语文》2012,(6):36-36
王绩《野望》(见卷首)是一首朴素的诗歌,也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代表作。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壮阔的场景,却深含大义,历来为人传诵。也许正因为它朴素和微言大义,还因为它是现存唐诗中最早、最完整的五言律诗,所以它被选入初中二年级课本。  相似文献   
4.
胡大海 《今传媒》2011,(6):131-132
本文借古代史官所提"春秋笔法"这一专业术语,来探索其在当下新闻报道中的巧妙应用。"春秋笔法"在语言平面上的不显山露水,在表达平面上的微言大义,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不便于秉笔直陈的新闻报道之中。巧妙地运用"春秋笔法"既不辱新闻公正报道的使命,同时也维护了新闻媒介自身的权益。但是春秋笔法的软肋又决定了"春秋笔法"敢怒而不敢言的悲剧。文章最后陈述了"春秋笔法"在新闻报道中的弊端,以及媒体从业人员如何在使用"春秋笔法"的时候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5.
前些年翻看余世存先生的《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对作者独出心裁的编排方式下潜藏的微言大义与哀怨之音常常默契会心,读完意犹未尽。  相似文献   
6.
程兴国其人,我并不认识,但我读了他的诗,那首叫《农家乐》的诗,却很想结识他。 诗从小处着笔,似乎是写到农家乐的所作所为及所感,但我们知道,读诗不可太拘泥。倒并非一定要从中挖掘出什么微言大义,而是要从诗作本身所提供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来深刻体会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相似文献   
7.
李林坚 《青年记者》2010,(16):95-96
小小的微博可谓“微言大义”,甚至很多媒体记者把微博作为信息来源的重要出处。但人们在关注微博信息传递迅速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
体验式教学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善用微型表演这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巧解文言的微言大义。通过微型表演,学生可厘清虚词前后内容的关系,可辨析古代文化常识细微差别,可审视人物动作行为隐含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梁小斌的诗《雪白的墙》虽然看似简单,但却经得起分析和推敲。这首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诗中存在着两种文本:显性文本和潜文本,显性文本以孩子的视角写出,潜文本写的则是成人世界,文革的灾难以及更广阔的人类灾难和这些灾难带来的哀伤以及重见天日带给人的惊喜,两种文本的运用带来了诗学张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另外,此诗无论在语言的运用还是在意象的选择上都起到了"微言大义"的效果,对于这些诗歌手段的分析对于理解作者的深意和复杂的抒情动机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0.
看了《玉米地》,就想起了《红高粱》,因为看上去有几分相似,写的都是不合理法的性关系,写的都是大自然中的性行为。或许有的读者会因此觉得这篇小说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自然,《玉米地》很可能难有《红高粱》那样的经典价值,但是它却绝非某种小说套路的简单模拟,而是颇具微言大义的风范,于不动声色中揭示了时代精神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