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9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则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设计。"德治"与"法治"分别构成了中西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定从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的角度看,固然提升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凝聚力,但却对中国政治发展也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必须突破和超越人治的范畴,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相区分的前提下,参照西方的宪政理念与法治经验,方可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荀子是以"礼"为中心构建自己的核心理念的,但他始终是把礼当作是人外在的道德规范加以重视的,并不属于人的天性范畴。人的天性就是好吃懒做,就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仁、义、礼、智都是对人的天性之"伪"的扼制。从这一意义来看,它和孟子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人性论思想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从不同角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伦理思想,性善论和性恶论虽然在善的来源、实现善的途径上有非常大的差异,但在理论归宿上,两者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追求和实现道德上的善。  相似文献   
4.
“人之性恶明矣”是《荀子·性恶》篇的主题。“人之性恶明矣”不仅使荀子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恶一目了然,而且透射出荀子对人性有别于孟子等人的思考。由此,荀学风采、儒家神韵、先秦特质和中国印记便构成了“人之性恶明矣”的四重视界。  相似文献   
5.
人性论是先秦儒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儒家注重修养,而人性论又是修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性论最早由春秋末年的孔予提出,孔子对人性的简单表述在学术界引发了很大的分歧,也为后来儒家人性论的发展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先秦人性论的形成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背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先秦人性论产生的背景基础上,通过分析孔子、孟子和荀子提出的“性”的含义和道德本质,着力梳理出他们的“人性论”观点,并以此为线索剖析性善论和性恶论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体罚按其内在动因可以分为感性体罚和理性体罚。感性体罚具有不可控制性,因此人们力图避免感性体罚,但感性体罚又是理性体罚的基础,理性体罚的内容是对感性体罚的内容的合法化与规制化。对于同一错误,理性体罚的内容和程度不总是相同的。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内,理性体罚程度的多少、内容的差异也会因教育的场所和儿童的身份而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虽然理性体罚的内容是相同的,却可能出于相反的体罚原因,其要达到的目的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苟子所处的春秋战国的社会实际出发,从“性恶论”和工商业与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阐述了荀予的重农抑商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西性恶论比较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荀子的观点为代表的中国性恶论与以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的观点为代表的西方性恶论,都把人的欲望说成人的本性,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必须加以限制和改造.在中国性恶论中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这种理论在历史上受到冷落和否定.在西方性恶论中人的地位是平等的,这种理论在历史上受到重视,并对近现代政治思想有重大影响.中西性恶论是有极大片面性的错误理论,但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对预防官员腐败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各种治国思想层出,而以儒、法两家思想最。苟子的治国思想既有别于儒家,也有别于法家。苟子从研究人性出发,以性恶论为基础,提出以隆礼重法为手段,以富民强国为标志,最终建立王政社会的目标。苟子的治国思想,因与孟子治国思想相左,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长期受到统治的歧视。探讨苟子的治国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与精神明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扬雄的性“善恶混”论实际是荀况的性恶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扬雄在《法言》中提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李轨、吴礻必、宋咸、司马光就此各执一说,各有偏差。其实扬雄“善恶混”实际是荀子性恶论的继承,即善恶混而不可分,既有为善之可能,也有为恶之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