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川鄂 《新闻前哨》2008,(11):47-47
尽管我不是武汉人,但已经在武汉生活了20多年.我算是一个较为深刻的“武汉观察者”吧。在我写过的诸多有关武汉的文章中,曾将武汉定位为“世俗与庞杂”:在为一家杂志撰文时,我也曾以“何为世俗生活:以武汉为例”为主题。  相似文献   
2.
从书摊上买到一本《文学自由谈》,去年第五期。一位王先生撰文《二十二张脸谱》对该刊二十二位封面人物逐一点评,评到一位文学评论家时,说这位姓李的评论家评过好几位有名的作家,时有尖锐的批评。对此,有的作家就大度谦虚,而另一位未点名的作家,则视批评者若寇仇。这件事我好像从报上看到过,也有过感慨,感慨严肃的学理批评对于一位理论修养缺失的作家来说,回应批评的也只能是人身攻击,看来,还是李先生把这位作家看得重了一些。我这里是同意这位王先生的看法的。  相似文献   
3.
其圣一筋     
作为日本七大头衔战之冠,棋圣战自然是天下强豪无时或忘的最高锦标。任凭各位昭和才俊在其他棋战中如何叱咤风云,只要不曾染指棋圣,就没有资格一览众山小。然而,怪物一般的秀行却以知天命之年一气在这王座上盘踞了六届。对于这位一年只努力赢四盘棋的第一人,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只是,批评者未必真正懂得围棋,也未必真正懂得秀行。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理性的讨论,教育批评是一种效率不高的交流教育问题的方式,极容易导致被批评者受到伤害,也不能带来问题的解决。最常见的教育批评要么前提假设存在问题,要么对问题原因的指向模糊。但是教育批评现象又必然会存在,回避其存在,或者希望把教育批评变成理性的、没有缺点的教育讨论的想法都是不可行的,所以作为必然会存在一种概念的批评,批评者、身处教育中的被批评者都存在一些问题。既然这样,就不能把教育作为一种理想的世界,而且要区别教育公共问题与专业问题,以减少教育批评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我曾经指出,“受教育就是受苦”,“学习是一种劳动”。此言一出,即遭遇各种言之凿凿的“反驳”或“驳斥”,似乎有要我为那些在“应试教育”中受摧残煎熬的孩子承担责任的意思。我很能理解他们的“义愤填膺”,但显然,批评者误解了我的意思,他们把“实然判断”(受教育和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各种辛苦和劳苦),当成了“应然判断”(受教育就应该受苦),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创作就开始呈繁荣趋势,以至于有入惊呼长篇小说的时代来临了,进入新世纪后,从年产量和图书市场的销售情况来看,长篇小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时代第一文体和文学风向标。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批评界,研究和批评长篇小说便自然成了热点,但是,大多数研究者和批评者关注的多是作品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等,对其文体则关注不多或不够,有时仅仅在论及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时顺便提及一二,至于专门从文体角度对长篇小说创作进行整体化系统化研究的专著则更少。  相似文献   
7.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分歧在本体论意义上关涉"自我"观念.自由主义的自我观一方面坚持个人本位的多元主义,另一方面坚持理性的自主能力优先于生活中的善!作为直接的批评者,社群主义者则一方面强调个人对于他人和共同体的依赖,另一方面强调自我的统一性即在于生活中的善.  相似文献   
8.
专题研究“新历史主义意识与当代外国战争题材小说的互释”运用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深入探讨外国当代战争题材小说这一生动而有意义的艺术存在形式如何清晰地揭示历史本来面目,这一较大的象征符号系统如何赋予一个特定历史时刻中的事件以意义,揭示对历史的文学解释和对历史文学的解释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表明文学如何积极地反映历史事件,如何加入历史意义的创造过程,如何通过对这一复杂的文本化世界的解释参与对政治话语、权力操纵、等级秩序的重新检视。小说《五号屠场》的历史叙事是一个任意、循环的话语结构,用语言构筑了历史的现实动机,既有历史的事实又有虚构的故事,用隐喻性陈述来说明我们生活中的文化意义,真实地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武田泰淳的侵华战争小说将历史小说化,用虚构与事实相结合的文本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本质:是对中国人民的奴役和迫害,而不是“共存共荣”。《荣誉之剑》记录的不是英雄的业绩,而是战争的荒诞不经和人生的混乱不堪,通过叙事者的个人视角,写出了一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历史”。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不论是背景还是人物都“纯属虚构”,但小说揭示的历史要比正史所叙述的历史更加真实,对战争的描述具有永恒性,它提醒我们,战争永远是荒谬的。《野火》不仅仅反省了战争正义或非正义的性质、分析了人物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而且揭示了在失败的战争中人被迫体味对自身的绝望与无奈,如何面对自身的人性罪恶。作者简介:陈世丹,男,黑龙江七台河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成同社,男,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刁克利,男,河南延津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系副主任,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戴焕,女,黑龙江绥化人,日本东京大学在读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李平,女,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段时间以来,针对老师的各种各样批评的声音,我们似乎听得太多了,其中包括对很多传统师德师风师道的反思和颠覆,以至于,在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好的、理想的教师这个问题上,连批评者本身都有些模糊和困惑了。而要重建现代教师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坐标,必须回到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我们在下面所提供的,正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代表性回答,不过,它们并非来自理论家的思辩和逻辑,而只是那些和教师有关的当事人的体验和感觉。从这些最直接的印象当中,我们也许会对有关问题有一些更具体、更真实的认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前些时候,有位叫verybeautiful的网友在K12教育教学论坛发了一个题为《教师,丢掉你的怨妇情结》的帖子,引起一阵不小的波澜,鼓掌叫好者有之,讥讽批评者有之。帖子不算太长,全文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