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457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已成为电视广播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这种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有必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其服务模式、馆内人员的发展方向以及馆藏结构等方面进行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广泛的阅读,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基。然而对许多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来说,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同事,“教书而不读书”(尤其是教材教辅以外的书)已经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了,这不能不让人汗颜。分析思考:1.教师自身的原因。缺乏远大的教育理想和职业追求。他们普遍反映工作量太大,而事实上他们大多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平时看的书籍集中在教材与教参上,很少涉猎教育理论、社会及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他  相似文献   
3.
《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鹑兮”旬中的“鹑”字,中学语文必修课本、读本及各类教参,甚至有些名家都解释为“鹌鹑”。笔者认为不妥,此处的“鹑”字应解释为“一种大型的猛禽,雕”。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占了半壁江山,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因此,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中学生增长知识学问、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却存在许多误区,一是以讲代读,喧宾夺主。教师照搬教参和各种教材全解,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剥夺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权。二是放任自流,虚假讨论。阅读教学中把问题抛给学生,错误地认为  相似文献   
5.
国家《地理课程(实验稿)》已经颁布,根据该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也已经在实验区使用。经过一年来的课改实践,我们由衷地感到:地理课变了,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要具备课程意识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的意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传统的语文课教法多以老师讲授为主,很多语文老师按照课堂预设的程式有条不紊地"讲"下去,因循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来处理课堂问题,这样的课堂便缺乏活力,很难做到"从学生出发",依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语文学习的特点,去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了;也谈不上做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更无法实现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代保民 《今日教育》2007,(2S):35-35
最近关于教参教案的争议评说不少。我是一位教了二十多年中学语文的教师,对教参教案也禁不住想说几句。  相似文献   
8.
蔡焕杰先生《对(愚溪诗序)一处译的思考》一发表在本刊2006年第5期,专门针对《愚溪诗序》末“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一句话,对人教版教参里的解释提出了一些质疑。章较长.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寂寥”的解释有错.二是“莫我知也”的内容应该修正。我仔细阅读了蔡先生的章,回头再重新研读了《愚溪诗序》原,发现蔡先生的观点亦有可商榷之处。[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2010年4月16日,笔者执教的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一课,参与了绍兴市"书圣大讲堂"活动。该次活动主题为"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由此,通过这堂课折射出了平时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时的一些问题,也引发了笔者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许国林 《师道》2007,(11):21-23
关于《拣麦穗》一文的基调与主题,笔者与"教参"编写组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现提出来与编写组专家商榷。编写组的基本解读"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组在课文"基本解读"中对文章的基调与主题是这样解读的,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