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对儿女爱护的时间太久,而且爱护得简直没有完:从儿女呱呱坠地,直到儿女老死;更一直延伸到儿女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以及再下下一代。再下下下一代,无不十指连心。所以问题不出在老爹老娘身上,而出在儿女身上。分析起来,儿女对老爹老娘,包括柏杨先生这种祖父型的老汉在内,可以分为四期,每期有每期不同的感情和态度。  相似文献   
2.
柏杨先生驾鹤西去,在海峡两岸都引起一阵追思和缅怀的热潮.曾经使柏杨先生名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说"以及"中国文化是酱缸文化说",又再次成了媒体和网页上的大字标题.如"柏杨走了,而中国人依然丑陋""我们还没走出柏杨的文化酱缸"等,柏杨先生本人的声望,也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如"一个美丽的中国人""完美的启蒙者"等等.  相似文献   
3.
柏杨 《新读写》2011,(2):56-57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地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  相似文献   
4.
以小说《异域》、杂文《丑陋的中国人》闻名海内外,新诗获国际桂冠诗人奖,白话文改写《资治通鉴》而让一般人也能登其殿堂的柏杨,又以《柏杨回忆录》轰动书市。这本书除了揭露柏杨先生个人的遭遇外.也提到他坎坷的求学生活及阅读经验。究竞“阅读”对他而言是何况味?又是如何造就出今天著作等身的柏杨来?以下试拟了几个问题,也许读者能在其中寻回读书的趣味!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柏杨是我国现代和当代探讨“国民性”的两位代表性人物。他们的经历、思想与著作,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正气与精神,这是中国从封建王朝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折中最宝贵的精神。改革国民性,去除劣根性,这是一项紧迫而任重道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酱缸文化”批判是柏杨60年代杂文的主要思想内容和主题。本文拟以“世俗现代性”为切入角度,用人性、法治、同情心、人权、人道主义、自由和灵性等世俗现代性的核心观念,来剖析“酱缸文化”及其由此产生的四类“畸形人”、酱缸蛆和酱缸定律,并由此总结概括出柏杨杂文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鲁迅对柏杨既有人格、思想上的影响,也有创作上的影响,有些是鲜明的,有些是潜移默化的。柏杨的著作,不管是小说、杂文还是历史著作,都可以看到来自鲁迅的“基因”。柏杨继承了鲁迅文学传统的正脉。  相似文献   
8.
<正>宝贝计划,就是成为你宝贝的计划,具体,保密!一大一,姐妹们谈孟凡,就没张惠的份儿。的确,一个还没洗去小镇风土的妮子,和大城市的时尚女生谈机械系的帅哥,确实有点不靠谱。张惠自知资质尚浅,不做掺和。但听她们喷着唾沫星子为一个她们挨不上边的男生争来争去的,觉得好笑。有什么啊,不就是个男生吗。三条腿的蛤蟆没有,两条腿的人不是有的是嘛。  相似文献   
9.
柏杨先生走了。朋友送我的那套《中国人史纲》还没有读。还记得把它放到书架上时,手上留存下来的厚重感和内心瞬间涌上的安宁感。如果有人问我,即便穷尽一生也不见得读完其全部作品的中国作家有谁,柏杨会是第一个浮现出来的名字。  相似文献   
10.
一粟 《出版参考》2007,(10):53-53
柏杨欲与金庸比邻 日前金庸赴台北参加台湾政治大学80周年校庆,借此机会.他拜访了作家柏杨。两位是多年笔友.聊起天来妙趣横生。金庸赞柏杨家的风景好.柏杨马上回答:“我想出租它,要收钱呢!”他又要金庸把隔壁的房子买下来.两人做邻居。听到金庸来访.柏杨的左邻右舍都来串门.索要签名。金庸掏出笔时,柏杨立即提醒:“不要随便签名.他们要拿到银行去提钱的。”相较于金庸的沉稳,柏杨像个老顽童。[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