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下惠的形象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演变,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并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典范。这既有其历史原因,也体现了古人对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2.
朱绍侯 《寻根》2013,(2):120-126
柳下惠与柳姓的由来与发展 柳下惠在今天看来,并不是中国历史上顶尖名人,但他的佳言懿行却得到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及古代圣贤的赞颂,特别是关于他的“坐怀不乱”传说,  相似文献   
3.
柳下惠名为展获,字禽,一字季,谥号为惠,是恪守道德规范的典范,被尊称为"和圣",其"三黜而不去""坐怀不乱"等事迹被广为传颂。由于记载柳下惠的古籍较少,一些史实在流传过程中出现讹变,例如"坐怀不乱"的故事。要想更加明确柳下惠的事迹,就要从《国语》《左传》等古籍中寻找证据,从"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等事迹看柳下惠擅长辞令、正直等品质,考证"坐怀不乱"典故的源流发展,还原一个最真实的柳下惠。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用“五柳先生”为号,受到柳下惠的影响,与柳树这种自然物象的美好及其日益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密不可分;“五柳”之所以恰好是“五”棵,有其传统文化心理的基础;为“五柳先生”起号的做法是对高士传统中知号不知姓名传统的接受,也是对魏晋时期借号明志新风的接纳。  相似文献   
5.
马晓斌 《大观周刊》2012,(51):29-30
柳下惠是我国春秋前期一位著名的仁人,他的品格纯洁高尚,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他把讲求信用视作人生珍宝,在任何时候都坚定不移的去保持,受到了人们的赞扬。本文选取他一生中著名的岑鼎事件,着重探讨诚信品格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诚信内涵又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价值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6.
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柳”的第六个义项为:“姓。春秋时有柳下惠。”很显然,编者认为柳下惠姓“柳”。《辞海》:“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鲁国大夫。展氏,名获,字禽。食邑在柳下。谥惠。”柳下是古地名,春秋时鲁地。一说在今山东新泰市柳里(今名夏家隅);一说即河南濮阳东部的柳下屯(简称柳屯)。由此可知,柳下惠姓展,不姓柳,柳下是其食邑。  相似文献   
7.
柳下惠不愧为古代谔谔之士的典范。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国语》都充分肯定了柳下惠的“直道”,并把他的“直道”与“和道”紧密结合在一起。孔子高度评价柳下惠为“贤人”。孟子更高度评价他为“圣人”。柳下惠的“直道”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孟子说:“闻者莫不兴起也。”张岱年先生是柳下惠“直道”在当代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8.
被孟子誉为“圣之和者”的柳下惠受到后世儒家的大力推崇,“坐怀不乱”故事的广为流传,更是将他塑造成一位道德完人。然仔细分析典籍记载,从孔孟对其的赞许,到《毛传》的传说故事,再至《孔子家语》中的基本定型,佛教典籍内的短暂征引,最后至明清小说中“坐怀不乱”成为一个成语典故,故事乃是由后世逐步演绎而出,而并非历史事实。其出现的原因,一在于后世对儒家典籍的误读,二在于儒家自身理论建构的内部需要,三在于汉代儒家传经解经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李立新 《寻根》2013,(4):115-119
柳姓是中华大姓之一,根据中国科学院袁义达的研究,在按当今人口多寡的姓氏排序中,柳姓居于第130位。柳姓历史上名人辈出,除了始祖柳下惠,还有唐代杰出书法家柳公权、文学家柳宗元,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等等。千百年来,柳姓族人创造了灿烂的柳姓文化,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那么,柳姓的起源地在哪呢?  相似文献   
10.
隋唐河东柳氏及其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姓源于姬姓和展姓,柳下惠为其近祖,秦统一六国时徙居河东。在南朝经柳元景、柳世隆两代人苦心经营,由武入文成功转型,继而崛起成为世家望族。历隋朝唐初继续发展,具有独特的家学特色,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柳爽、柳浑、柳璨均官至宰相,而且在文化方面涌现出了柳冲、柳芳、柳宗元、柳公权等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虽然家族经历武则天立后政治风波,柳爽一族遭受重挫,但是从整体的发展上,整个唐代河东柳氏依靠其家学相承依旧家道不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