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篇
  免费   2篇
教育   782篇
科学研究   25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3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宾主艺术法则的灵活运用常使王维的诗作表现出映衬之美,而且这种映衬美是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呈现出“多元化”倾向。这种多元化的映衬美主要是指“映衬”的表现形态而言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2.
若夫玉水方流,璇源圆折,俊杰应时,成臻昭代。唐室开天隆治,史家号为升平。多士挺生,乘风云之际会;才人辈出,表河岳之英灵。奋迅智能,张扬晔采,许身各用擅长,命世共趋冠绝。斯可谓群星闪耀,殆焕烂乎盛矣哉!  相似文献   
3.
浅谈六言诗     
李振 《语文知识》2000,(5):27-28
六言诗在我国的历史很久远。相传西汉诗人谷永最早写作此体,还有人说早于谷永的滑稽大师东方朔也写过六言诗,但均不见作品流传。据有关资料记载,六言诗也有古体和近体之分,古体六言诗指唐以前创作的,近体六言诗指唐朝及后代创作的格律诗,但都不甚流行。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说:“六言律诗,刘长卿集有之,及六言绝句,王维集有。”今存六言诗以汉末孔融所作为最早。下面,我们来赏析两首。  相似文献   
4.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均为唐代送别诗中的名篇。细读起来,个中意味别有一番情趣。王勃诗一开头便以对仗的形式出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借景生情,写得十分壮阔,颇  相似文献   
5.
6.
徐敏 《中国广播》2004,(6):62-64
在陕西省的东南部,是连绵起伏的秦岭和大巴山。在秀丽的群山之中,有许多蜿蜒曲折的河水溪流,像从这里发源的汉江、嘉陵江等就是,其中一条不大的溪水,叫青溪。青溪在陕西勉县的东面,本不为人所知,只因为它一千多年前为唐朝的著名诗人王维所深深喜爱,并被王维写进《青溪》一诗而千古传名了。  相似文献   
7.
趣味改编     
正平时总喜欢翻看一些诗啊、词啊的。一当了妈妈,也想给孩子一点熏陶,不是正襟危坐的那种,很生活化很随意地,你一句,我一句。小孩儿的记性好,几遍下来就会背了。有时,也会别出心裁地改编一下,没想到,一改,还改出了许多惊喜。一改,改出浓浓的生活味去年,女儿上一年级。在上学的路上,我们母女俩边赶路边背诵  相似文献   
8.
翻开厚厚的中国文学史,唐诗宋词可谓双峰并峙,以其独有的光彩熠熠生辉。它们是古老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精华,那雄浑有力、婉约清秀的字里行间,让你追寻的,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渊源;让你感受的,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脉搏;让你啼听的,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脚步……作为一种优秀民族遗产的传承,诗词的赏析已堂而皇之地步入了高考的殿堂,严格地说,仅为应试,诗词之美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诗词的赏读期待本真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王维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其画理的运用所透现出来的美感,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巧妙地组合特色画面,显示整体美;敏锐地捕声捉音,反衬静态美:娴熟地调粉舞墨,渲染色彩美;"多情"地引人入画,表抒志趣美。  相似文献   
10.
略谈王维"诗中有画"问题研究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对王维诗歌做出的“诗中有画”的论断,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争论较大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两个较大的误区:一是扩大了“诗中有画”的外延;二是缩小了“诗中有画”的外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