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教育   57篇
科学研究   10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谢凝 《文教资料》2011,(2):87-88
在整个人类历史和文化中,女性美是永恒的话题。女性的身体美是人们对女性人体美的崇拜,更是女性美在生态及人类艺术领域、精神领域中重要价值地位的永恒体现。本文通过对《圣经》中的女性身体的研究,探讨了女性身体的自然美在人类文化早期体现出的审美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家的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念,与马尔库塞的生态美学思想之间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由哲学、伦理、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道家与马尔库塞不约而同地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危机开出一剂良药,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的诗有一定的生态美学倾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自然生态美,其内容有三,即借自然美景抒发闲逸情怀、歌颂太平、自然条件优越,易于生存、感伤人与自然的不合谐;其次是文化生态美,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楚地巫风、节日风俗与传统的文化品格:最后是社会生态美,反映政治军事活动对人类社会生态的影响,对其他生物生存状况的反映。总的说来,欧诗中的生态美学倾向不同于欧词:它具有欧词所没有的颂圣色彩与忧生的社会意识。这与欧阳修的不同的诗词观有关。  相似文献   
4.
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道家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复归于补”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关、“万物齐一”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学观是随着近几年来新课程教育改革走进初中生物课堂的,将生态美学观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地去探索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拥有生态美学观,能逐渐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强对生物的认识。那么在生物教学中该如何渗透生态美学观呢?从生态美学教学的意义、教学内容及渗透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其对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的生态美思想--孟子、庄子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时期,孟子以生态美比喻人性善,认为生态美是自然界的本来面目,生态丑是人为破坏的结果.生态美的特征是绿色,其本质是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保护生态美,就必须制止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庄子力图摆脱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局限,强调"无用之用"和生态美的超功利性质,主张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并无意中揭示了审美活动的个性化和自由的本质属性.同时,庄子否定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天生万物,本无贵贱,都有同样的生存发展权利.  相似文献   
7.
王维诗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生态美,这种生态美是自然美与和谐美的结合。王维诗歌的生态美是由其生活方式、禅宗思想和诗人本能的生态自觉所决定的。王维诗歌的生态美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色彩和音响的把握,主要表现在色彩的对比应用,色彩动感的捕捉,以及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上;第二,中和协调的和谐美,由情与景的和谐,进而升华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王维诗歌的这种生态美,对于当今的环境保护、心灵疗救以及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均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器乐艺术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多是指人与自然相互体认、相互依赖的内在关系,这是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性的体现,也是分析中国器乐演奏艺术生态美学意义的基础。中国器乐艺术的生态美学意义是从两个层次体现出来的:首先是乐器的质材选取、演奏方式方面体现的人与自然的相互支持;其次是作品内容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9.
晋中大院是人类与自然和谐一致的产物。它的存在、发展以及形成无不符合山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气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及其所形成的黄土高原情怀同处在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中,在审美意蕴、文化内涵等方面呈现出特定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因此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研究晋中大院文化,就是从深层次上挖掘广大民众长期创造的社会文化体系,以及形成的诗意化和理想化的人类生存观。  相似文献   
10.
论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理解沈从文作品中所蕴含的与同时代不相谐调的另类因素。沈从文审美感受和审美表达的“原人”特色,代表了某种人类被都市现代文明磨损消耗以前的对待自然的本真方式。这不仅使他笔下的“长河”生态呈现出人与自然多层次和谐的生态美,而且还处处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智慧。生态批评对沈从文的追认,其合法性根源埋藏在苗族民间传说赋予沈从文平视有生无生的民族无意识。民族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精神基调,决定了沈从文的创作必然超逸出“五四”新文学的人道主义范畴,从而使沈从文作品的人道关怀表现出了有别于时代主流的别样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