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70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感觉派”的小说家穆时英,在其作品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特征,即创作主体、创作手法、表现内容和接受主体审美欣赏的错乱式。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的穆时英的小说展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城市的化个性以及都市人的精神面貌。他所描绘的城与人是都市的二重性与作家人格的二重性相契合的结果,小说呈现出颓废的美学特征,而这正是现代性的表证。  相似文献   
3.
真正把上海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上升为审美本体的高度,细致地打量描摹都市风情的文化和文明景观,从而使都市文学真正确立起文体类别的美学风格和审美内涵的作者当之无愧的是穆时英,繁华都市的现代性书写与现代都市的艺术性传达,使都市文学与其代言人的审美契合产生的互动效应,奠定了穆时英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穆时英因早期的小说被誉为"普罗小说中之白眉",小说集<南北极>所洋溢的并不是"都市气",而是浓郁的"水浒气".这与作者当时的写作语境和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其中的"水浒气"表现的是末路英雄的反抗,描写了阶级对立,表达了穷人要翻身的思想,并反映了由个人反抗走向群体反抗的道路.末路英雄的语言暴力将这种反抗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5.
穆时英在《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三部小说集里塑造了"跳舞场"与"后花园"两大意象。这两重意象代表了"都市/现代"与"田园/传统",纷杂交错地出现在小说文本中,体现了穆时英现代意识与古典情怀的奇异碰撞:一方面,作家展示都市人在"跳舞场"中的狂欢与孤独。另一方面,作家无法为人物在以舞场为代表的都市找到精神出路,只得转而建立一个与世无争的"后花园"。除此之外,现代派种种技巧的自如挥洒与古典意象的时时闪现,也显示出作家现代意识与古典情怀的交锋。  相似文献   
6.
穆时英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叙事倾向、人物形象与叙述技巧上,以欲望的小型叙事取代革命的宏大叙事;以人的异化状态冲击人的主体地位;以拼贴与戏仿打破现代叙事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7.
穆时英在其小说集《南北极》中对暴力细腻而浓烈的书写,以及其中呈现出来的同“普罗文学”大异其趣的施暴/受暴模式在当时即引起了左翼文学批评界的不安,而穆时英对其创作的“自述”则强调了他特殊的文学旨趣。《南北极》并非自觉地对“普罗文学”的皈依,它是穆时英的一次文学冒险。包括《南北极》在内的现代文学中的暴力书写产生的缘由及其本身的审美追求,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穆时英早期作品《交流》的新近发现使我们得以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交流》中透露出了鸳鸯蝴蝶派的气息、"爱的哲学"和嗜血性,小说人物类似于命运之神,这些展现出与其后期作品的异质。  相似文献   
9.
穆时英爱情故事的结局以"分离"为主,"分离"模式又可分死亡模式和分手模式两种.穆时英的"分离"模式,是作家个人对爱情的不自信和追求感官刺激的社会风气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当时左翼"革命加恋爱"模式相比,"分离"模式结局是死亡,追求的是幻灭.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高楼大厦、舞厅、影院、百货公司、城市公园和咖啡馆的出现代表了都市文化外在的物质表征。作为新感觉派的前锋主将———穆时英,他把舞厅意向广泛运用在其如电影散文体的创作中,并常以舞厅作为叙述背景,以男性作为叙事主体,表现都市男女生活之外的异化心态,着力关注那些戴着面具的人们物质狂欢和精神狂欢,同时消解了摩登上海现代文明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