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孝诗歌研究始于清末民初,近百年来经历了兴盛、衰落、复兴三个时期。1894年郑孝入张之洞幕府,其诗始受关注;陈衍、柳亚子等新旧诗派的论争,汪辟疆等人的评点使郑诗研究出现兴盛。郑氏亲日后,对其诗之研究走向衰落。980年以来郑诗研究出现了复兴,但对郑氏诗歌的价值、影响、诗风变化等问题的深究还有待进一步地拓展。  相似文献   
2.
1991年,南京市高淳区在下坝溪河的水利建设中发现一处元代窖藏,出土器物中有30余件具有南宋时代特征的金银铤、金饰件及少量典型的元代瓷器。所出土的金银铤皆有戳记铭文,其内容大体可分为5类:表示成色、表示重量、表示地域、表示工匠名或金银铺号、表示用途。其中注明"建康"、"宜兴"等字样的金银铤表明金银铺已开设到京城以外,"出门税"类字样则表明金银已进入宋代国家税收、商品贸易等领域,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金银铤的发现地下坝,推考与溪河沿岸著名商业贸易之地银林有关。宋、元两代,银林为过往商旅必经之地,来往船舶停靠,所载货物须盘坝过河,遂成集市,并在此设置银林市以加强管理。下坝窖藏的形成,可能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或至正十五年(1355年)当地发生的战争有关。  相似文献   
3.
严复与"同光体"成员关系密切,他与郑孝的交往长达数十年,与陈三立相见较晚但惺惺相惜。严复诗风亦受"同光体"影响,可谓宋诗派外围成员。在政治思想、文学思想上,严复与"同光体"成员也多有契合之处。从严复和郑孝、陈三立等"同光体"成员的交往亦可窥见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过程中近代士大夫的分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王明忠 《考试周刊》2011,(48):235-236
禁忌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之一。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相对封闭的人文社会环境,人们容易产生崇拜与禁忌,其中人们在对待死亡的态度及表现上"禁忌"特征更被彰显得淋漓尽致。备受人鄙视的仵作,因其接触死尸的事实,在其生活、工作中更能体现"禁忌"这一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郑孝长期担任商务印书馆董事,见证了该馆早期复杂的发展历程,同时他在诸多事务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商务印书馆不仅为郑孝在上海生活提供了主要收入来源,同时还为其提供了接触当地文人的场所,使郑氏能够迅速融入上海的文人圈。郑孝只是暂时栖居于商务印书馆,一旦溥仪政权向其抛出橄榄枝,他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去,继续为满清残余势力服务。  相似文献   
6.
清末,为促进广西边疆地区的发展,负责广西防务的郑孝通过创办文教机构、派遣留学、鼓励商战、关注卫生事业等多种途径启迪民智。郑孝之所以重视广西边疆地区民智的开发,与其边防思想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郑孝与张謇同为清末民国重要政治人物,二人皆以经世为追求,然旨归不同,郑孝以仕途功名匡扶天下,张謇则以实业教育为自治基础。郑、张相交三十余年,由同志而暌隔,莫不与时局变迁和个人志向有关。  相似文献   
8.
清帝颁发退位诏之夕,两位传统士大夫郑孝、恽毓鼎枯坐书斋,为之痛哭流涕。是日,郑孝"昧爽即起,寝不安席,食不过味",叹息曰:"惟有以遗老终耳!"恽毓鼎则"悲愤交迫,几不聊生","自分永作江湖逸民,不复与闻政事。"  相似文献   
9.
都樾 《档案与建设》2016,(12):45-48
《吁请修备储才折》是甲午战败后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朝廷提出的支应危局、急图补救之策,更是其作为洋务运动“殿军”的第一个全面的洋务新政纲领,对“湖北新政运动”乃至“清末新政运动”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折又被公认为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代拟,以《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为题编入其文集,并被认为是“张謇实业救国思想形成的标志”.笔者通过考证认为该折并非张謇所撰,而是由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时的总文案沈瑜庆拟定初稿,洋务文案郑孝奉命增补,张之洞亲自捉刀增删而定稿的.  相似文献   
10.
宋丹 《兰台世界》2010,(2):61-62
研究周朝的“象”一职,是对中国古代翻译史的考证,也是对研究中国古代翻译史的重要贡献和完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时周朝象进行研究,以期厘清周朝“象”一职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