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4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北京有雪     
不是“听说”,是“看说”。一个从未谋面的女朋友发个短信过来,说“北京下雪了。”寥寥五个字,我真不知道如何应对。我所在的这个城市,此时正是阳光大好,和风煦暖的日子,我无法也无力去想象那家伙如何在那片阴沉暗哑的天色下怀着伤风悲秋的心情用肿胀的手指给我按出了这条短信。  相似文献   
2.
从瘦失败     
我对我哥进谗言,我未来大嫂这小妞啊,贪婪、小器、刻薄、无聊、没有爱心……总之,是女子里的小人,是小人里的小人。说完了,还有一肚子官司,我承认,我恼羞成怒了。  相似文献   
3.
使劲会     
这两年,我妈那日子过得叫做一个活色生香啊,时不时地听她老人家嚷嚷一句:“同学会了哈,同事会了哈。”人就剌溜不见了三五天。  相似文献   
4.
作为全篇着墨最多,性格也最为多面化的一位女性角色,可汗之女哈尔丽哈西西多舛的命运让人唏嘘不已。她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更是一名勇于反抗和追求自由的战士;为追求爱情,她不惜使用计谋背叛父兄。本文通过分析她在故事中的遭遇与内心的选择,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古至今,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珍珠一般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其实,这些经典文学作品除了能供我们阅读,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之外,还能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大量典型、实用的素材。试想一下,当一篇作文中处处闪现着文学经典类素材的身影,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博的阅读积累自然会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作文受到阅卷者的青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吝啬鬼阿巴贡嗜钱如命,极端吝啬是阿巴贡形象的典型特征。他虽然拥有万贯家财,但是一见人伸手,就浑身抽搐,似乎被人挖掉了五脏六腑。为了不花一文钱,他要儿子娶一个有钱的寡妇;为了不用陪嫁,他要女儿嫁给一个年已半百的老头:他自己也打算娶  相似文献   
6.
德来弗斯模型把技能的发展分为"新手--高级学徒--合格者--熟练者--专家"5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行为特征及所具备的知识形态特点,各阶段环环相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在于促进学生从新手发展到专家,其教育教学应遵循学生技能发展的特点,注重知识传递与各发展阶段的知识形态相联系.  相似文献   
7.
搜主意这次西西弗斯用上了第二课堂出品的强力胶。呵呵,真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啊!涂抹了第二课堂出品的强力胶的巨石,果然牢牢地粘在了山顶,不再滚落!这次的主意是由北京的周玉提供的,特此表扬,希望再接再厉啊!  相似文献   
8.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描写一名入殓师的内心独白,表达自己对待爱情和生活的态度,向读者展示20世纪80年代香港社会一群特殊职业工作者的真实内心、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面对不同人的态度,文中的“我”得到对生活与职业的全新认知。该文从各角度解读了小说中的女性主体意识,认为整部小说饱含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自我认知、自我成长,且结尾的开放性引发无限的可能,文中“我”内心的成长和带给广大女性读者的思考才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面对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世界,永不满足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们不断探询和思索,力图用夸父追日、西绪弗斯推石般的勇气与决心,爬出湮没真理的洞穴,揭开隐着本质的面纱,好让智慧之光涤荡万灵.  相似文献   
10.
周玉广 《学周刊C版》2015,(7):170-171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相互交换,我们就各自有了两个思想。寻求一加一的裂变,学习领悟大家的思想,便是我今天演讲的目的。大家见过在岩隙中生长的松树吗?长期的营养缺乏让它们渐渐扭曲了枝干,还没有长大就仿佛已经苍老,那旁逸斜出的姿态固然是一种力量的昭示,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辛酸?缺乏必要的营养,再强的生命力也只能达到一个有限的高度。一棵树的成长要植根于肥沃的土壤,一个人也必须根植于知识的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