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30篇
  免费   535篇
  国内免费   713篇
教育   67866篇
科学研究   19717篇
各国文化   399篇
体育   3196篇
综合类   3409篇
文化理论   2122篇
信息传播   17169篇
  2024年   276篇
  2023年   1158篇
  2022年   676篇
  2021年   990篇
  2020年   1061篇
  2019年   1172篇
  2018年   587篇
  2017年   1078篇
  2016年   1702篇
  2015年   3217篇
  2014年   7607篇
  2013年   5878篇
  2012年   7443篇
  2011年   8867篇
  2010年   8057篇
  2009年   8427篇
  2008年   9245篇
  2007年   7591篇
  2006年   6433篇
  2005年   6096篇
  2004年   5157篇
  2003年   4433篇
  2002年   3702篇
  2001年   3214篇
  2000年   2773篇
  1999年   1347篇
  1998年   984篇
  1997年   883篇
  1996年   766篇
  1995年   588篇
  1994年   567篇
  1993年   418篇
  1992年   381篇
  1991年   348篇
  1990年   383篇
  1989年   292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陈博 《陕西教育》2021,(2):41-42
多课程协作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基于专业学科知识本身所具备的拓展性,以及专业知识内容的交互性综合考虑下所采取的现代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经济学专业为例,经济学专业包含多个方向,但若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经济学专业知识内容讲授,这很难满足社会对综合型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尤其在现代开放经济环境下,对经济学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要求更高。本文以开放经济环境为出发点,以经济学专业教学为载体,针对多课程协作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注意要点以及实践应用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体现着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的价值追求,而社会文化场是培育民族精神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文化场视域下研究民族精神的培育路径,以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生态文化为研究领域,主要有:优化政治文化,树立民族精神培育的精神支柱;优化经济文化,筑牢民族精神培育物质根基;优化生态文化,稳固民族精神培育的发展保障。要营造形成民族精神培育的优质社会文化场,让伟大民族精神展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和民族力量,就得使这三个主要领域齐力推进、相互助力。  相似文献   
3.
4.
5.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教学模式不够科学、教学学术化现象严重等。在新形势下,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要求和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及时向应用型转变。总结说明了高校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的地位,分析了高校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了新形势下高校社会科学课程如何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7.
8.
为深入挖掘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助推绵阳县域经济发展,分析了盐亭县在打造嫘祖文化品牌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困难,对盐亭县推进嫘祖文化资源开发建设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梳理,通过详实的数据对比分析了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给绵阳市其他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商业模式、生活方式,特别在像义乌这样高度商业化的城市尤为凸显,同时还给各个阶段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创新。在数字经济大力发展下的今天,物流模式潜移默化地顺应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流早已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经济活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如何让数字经济服务于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如何通过互联网来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新的方式,已经成为高校所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绿色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实验中心过程中贯穿"绿色化学"理念,将中心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源头防止污染的重要性。另外,从实验中心规划布局、实验内容设计和实验材料使用等方面,对推进环境友好型实验中心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论述,为实验中心的建设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