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体育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邓以蛰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书画美学理论家。从他对书法、绘画的有关论述来看,其美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归纳为:扎根于本土,从书画演进史的视域去阐释相应的理论命题,即史论结合;在具体的论说过程之中,又交叉地运用了比较、出土实物与美学研究相互证的方法;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促使其完成了对中国书画理论的重释与建构,推进了古典美学现代转换的历史进程,为当下的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万君超 《收藏》2014,(19):27-31
邓以蛰先生(1892~1973年,字叔存,号钝庵)不仅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著名美学家,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书画鉴藏家。在他的古书画藏品中,除了高祖邓石如的书法作品大多是家族传承外,其他的古书画均为平生节衣缩食购藏,而其中尤以元代书画居多。邓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鉴藏家,眼光独具,学识超群。已故著名国学大家朱季海先生曾在《朗润园读画记》一文中说过:至于以毕生之好聚于元画,讲求之精,收藏之富,就我平生所见,当推邓叔存为最。”邓先生的收藏品位和考鉴文章告知此道中人:  相似文献   
3.
邓以蛰指出中国绘画理论具有"画史即画学"的特点和民族特色,他的书画美学研究也始终贯穿着这个主导思想.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写照,艺术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审美意识发展的历史.因此,他的书画美学思想,无论是范畴研究,还是理论结构的展开,都密切地结合艺术史的发展来论述,由此也构成了他自己美学思想的显著特色,在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领域里形成独特的研究方法,为我们确立了一种崭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4.
流布甚广的陈独秀、邓以蛰“世交说”是缺乏历史依据的.两人相识很有可能因邓以蛰姐夫葛温仲介绍,陈独秀与邓父艺孙先生开办尚志学堂的合作及安徽公学期间的同事兼好友关系,进一步拉近两人距离,至于安徽公学的师生之谊、陈本人风采和声望,更使得邓对陈是亦师亦友.两人对文艺本质功能、现代中国书画艺术看法的高度一致,根源在于对改造国民性的高度认同,而国民性问题也是陈独秀对邓以蛰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邓以蛰先生是中国美学家中较早接触西方美学并运用西方美学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美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在邓以蛰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西方美学特别是黑格尔美学理论对其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黑格尔美学理念及其进行艺术研究的方法论出发,通过对邓以蛰艺术观的历史和逻辑分析及其对"诗与历史"关系的阐释,浅析了黑格尔对邓以蛰美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邓以蛰对当时学术界、文艺界存在的时论、险症不满,发表了《诗与历史》等文章,阐明了他的诗学思想。邓以蛰通过诗与历史的比较,诗与绘画音乐的比较,讲清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目的不外更加凸显诗性,宣扬新人文主义诗学的价值观念。他的比较论在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邓以蛰与徐复观对气韵生动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徐先生更注重从中国艺术精神的角度对气韵生动这一命题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考察和疏解,而邓先生更注重从中国艺术发展的角度把握气韵生动的意义和价值。前者将气韵生动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后者将气韵生动视为中国艺术之理。俩人对气韵生动的界定、理论基础及其创造都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而邓、徐二位先生释气韵生动之不同,可视为研究中国古典美学之不同路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邓以蛰对当时学术界、文艺界存在的时论、险症不满,发表了《诗与历史》等文章,阐明了他的诗学思想。邓以蛰通过诗与历史的比较,诗与绘画音乐的比较,讲清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目的不外更加凸显诗性,宣扬新人文主义诗学的价值观念。他的比较论在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美学家邓以蛰五四时期立足于实际,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新文艺;三四十年代,他借鉴黑格尔与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实现对中国古典书画艺术的重释与创构;新中国建立后,他尝试从毛泽东实践论的视域去阐释古典艺术的历史生成与经验结构,提出不少新的观点,但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具体表现为对主体美感差异的相对忽视及主题先行的过分依赖。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的传统艺术理论基础之上,邓以蛰充分汲取了西方美学理论尤其是黑格尔的艺术美学思想来观照中国的传统艺术,从而在艺术本质观、艺术方法论上实现了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超越并且建构了富有本土话语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