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7篇
教育   1106篇
科学研究   338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185篇
综合类   38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53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天不知不觉来到了我们身边,在这个万物复苏、生机焕发的季节里,我们的周围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多变的气候寒冬一过,冰雪融化,春暖花开,然而春天的天气是否都是晴空万里呢?不是的。我国江南、江北、华北、华南景色不仅不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比如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春天往往是春雨连绵;相反,在华北一带,春季却是风沙蔽日、雨水罕见,可以说是春雨贵如油。  相似文献   
2.
一群拿惯了鸭脚子和爪杆,踏着雅砻江、金沙江、长江水,从事木材水运30多年,为国家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赶漂人”,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毅然告别了他们酷爱的事业,从深山峡谷中走来,开始第二次新的创业。他们在攀西裂谷,在大小凉山,在雨城雅安,酒都宜宾,酒城沪州,在长江之滨、金沙江畔,舞银锄,洒热汗,用心血播种绿色,不仅顺利完成了由“赶漂人”向“植树人”的转变,而且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成为实施“天然工程”,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3.
Many Chinese first come to know the city of Yangzhou from their childhood poetry books. The famous line from the Tang Dynasty verse - “You have left me behind, my old friend, at the Yellow Crane Tower, on your way to visit Yangzhou in the misty month of flowers“ - has stirred people‘s imagination and expectations about this fascinatina city in southeast China.  相似文献   
4.
在2003年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之际,筹备已久的"三星堆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三星堆文明的故乡四川省德阳市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2006,(5):F0002-F0002
许镛村,四川泸州人,1949年生,现任四川省长江造林局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中华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林业文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宜宾地区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宜宾地区诗词楹联协会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高级研究员。许  相似文献   
6.
项永琴 《寻根》2002,(4):6-9
新近拜读了江林昌教授的大作《夏商周明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收获颇多。其中一个重要命题“中国古代也有两河明”引起了笔的深深思索。认为黄河明是中华明的主流,而长江明是其补充。笔不禁想到“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即在中国的思想史上,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而道家思想为其辅助,这二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契合、某种联系呢?笔不揣浅陋,试芹献之,请学界时贤裁夺。  相似文献   
7.
川东长江沿岸先秦考古学文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对川东长江沿岸先秦时期各阶段的考古学化进行了分期,为此揭示各阶段化的特征及早晚化的变迁轨迹,在石家河化衰落不久,哨棚嘴化也很快随之衰落,与此基本同时,成都平原的宝墩化也相继衰落,于是川东峡江地区和成都平原的古化都发生了突变,伴随而来的是中原二里头化的渗透,这一路线由鄂西地区沿长江西进,成都平原正是在这一外力的作用下诞生了三星堆明,川东峡江地区亦成为三星堆化的分布范围,初期阶段东边甚至到达了鄂西地区,自此以后川东峡江地区与成都平原的化基本同步发展,并不断整合,形成了一个地域辽阔的三星堆化——十二桥化——战国青铜化承续发展的化区。  相似文献   
8.
·第1期·1不良地质条件下隧洞施工锁口的几种方法……………………………………………………………吴海珊5三江口水电站导流洞塌方处理技术…………………………………………………………孙海兵汤浩7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李小波10高职电算化会计专业教学与课程设置探讨…………………………………………………………潘纯13试论毛泽东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践诠释…………………………………………………………王浩斌17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的青少年道德观与启示…………………………………………………………宋一20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教育网络》2007,(7):36-36
本刊讯2007年6月6日~7日,为期两天的长江学者信息科学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信息科学:现代创新的基础”。此次论坛由教育部人事司委托清华大学举办,旨在进一步加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探索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