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
吕祖谦是宋代著名学者、大理学家,吕祖谦和闽地、闽人及闽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与闽人交往密切,不仅和闽地的多位学者有师生之谊,更与朱熹是至交好友。吕祖谦开创的婺学(吕学)和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同是二程理学的分支,二者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相似文献   
3.
陈微 《图书馆》2017,(9):44-48
清末著名学者王闿运的楹联,将宋代以来的儒学发展隐括为"濂溪一脉""吾道南来""大江东去"三个阶段,从儒学文献的角度而言,可以将这三个阶段的学派源流著作统称为"道南文献"。"道南文献"有《道南录》《道南渊源录》《道南一脉》等共约80余种400余卷,主要可分为四类:濂溪学相关著作;《伊洛渊源录》及续作;以"道南"命名的著作;概述道统、学统类著作。"道南文献"的道统谱系以濂学为"元创",以濂洛关闽为"正脉",概述圣学"统宗",意在梳理宋代以来儒学的传承脉络,确立儒学正统、理学正宗。  相似文献   
4.
主编寄语     
趙麟斌 《闽江学院学报》2013,34(3):F0002-F0002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一幅初夏时节石榴花开、红艳似火、耀眼夺目的烂漫景象跃然眼前。这是闽学创始人朱熹眼中的夏日美景,而对于诗人白居易来说,最美的莫过于江南了。"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相似文献   
5.
从洛学到闽学,是宋代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过渡。在这期间,杨时、游酢到河南拜洛学大师二程为师,“程门立雪”、“载道南归”,三传而至朱熹。朱熹创立闽学,集理学之大成,在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形成新的文化重心。杨时道南学派在洛学到闽学中的主要作用:其一是传续洛学,沟通二程与朱熹思想;其二是为朱熹思想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作了准备;其三是为朱熹的代表作《四书集注》成书提供了思想资料。杨时道南学派的思想是宋代中国文化南移再兴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6.
清代福建理学复兴,具体表现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学术传统形成和大批杰出人才的出现,而鳌峰书院的创办是其契机。鳌峰书院之成功,是地方政要与福建学人持续努力的结果。书院学术曾经历重宋学、重汉学、倡实学的变化,但始终贯彻注重人格养成、学行并重的主线,给福建知识界和社会风气带来重大影响,先后培养出许多杰出的经世人才,弘扬了朱子理学“躬行践履”的实践理性精神,并表现出有利于与近代文化相衔接的开放性品格。到了近代,福建知识界和教育体系比较顺利地实现从传统到近代形态的转变,知识精英活跃于全国舞台,这种现象与鳌峰书院所承载的实践理性品格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书院,其中泉州市晋江安海的石井书院因为它悠久的历史和办学特色而成为一方代表。石井书院位于今晋江市安海镇西整头境,为宋代朱松讲学处,  相似文献   
8.
以现实的地域辖区而论,台湾之有书院,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宋时期的金门。以本岛而言,则施琅所创西定坊书院应为台湾最早的书院;与其后所创的8所书院,是台湾书院发展的初期,而不应认为是“徒具书院之名”的“义学”。以卫台揆崇文书院为转折点,台湾书院进入了成熟期,并由此迎来了台湾书院发展的高潮。福建书院的成功经验,为台湾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办学模式以供参照和借鉴。而赴台的福建官员和学者的努力,则是台湾书院成功办学的关键。在以闽学治台的政策导向中,台湾书院起到了振兴纲纪,教化民众,促进台湾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城隍文化中,城隍爷是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作为“榜样”的他,对闽地百姓的人格塑造有着重要教育作用。文章着重分析福建省内极具代表性的城隍爷故事,并根据对中国道教有所思考的心理学家荣格,和“闽地”为代表的朱熹理学思想,以此验证福建省城隍爷的意志品格与“闽学”所传承的精神文明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正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延承于明清,是一种有别于官学的独立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教育层次相当于现在中等及以上教育。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书院,其中建阳的考亭书院因为它辉煌的历史而流芳后世。考亭书院位于建阳县西郊五里考亭村,这里青山环绕,绿水横流,玉枕峰、翠屏峰相对,麻阳溪蜿蜒东南,山峦叠翠、景色清幽。考亭之名源于唐伺御史黄子陵建亭于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