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山的月     
正"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你的眼睛还没掉转来望我,只起了一个势,我早惊乱得同一只听到弹弓弦子响中的小雀了。我是这样怕与你灵魂接触,因为你太美丽了的缘故。但这只小雀它愿意常常在弓弦响声下惊惊惶惶乱窜,从惊乱中它已找到更多的舒适快活了。在青玉色的中天里,那些闪闪烁烁的星群,有你的眼睛存在:因你的眼睛也正是这样闪烁不定,且不要风吹。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的视角解读《雅歌》,可以看出它是古希伯来时期宗教向日常生活渗透的产物,与希伯来宗教观念和文化特质是契合一致的,独特的流传过程增强了《雅歌》的宗教文化蕴涵,加之爱情与宗教的异质同构关系,这些都赋予了《雅歌》这首情歌以超越单纯的世俗情爱的深沉的宗教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雅歌》中有一句话"我是沙仑的玫瑰,空谷的百合",这是玫瑰首次在《圣经》中出现。"玫瑰"作为西方语言象征系统中最具有多义性和丰富性的符号之一,在几大文化传统中究竟是何面貌,中国是否也有此象征符号,将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雅歌》是《圣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希伯来爱情诗歌的典范。为表达男女主人公热烈、坚贞的爱情,文中用了比喻、顿呼和排偶等修辞格。这些修辞格交替、重复使用,使诗歌达到了完美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5.
《圣经》与《诗经》分别是中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作,文章对其中的爱情诗进行对比研究,从创作手法、作品风格上的差异来探析东西方民族在审美方式、生存及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从而解读华夏民族和希伯来民族的情爱观和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6.
本对《诗经·国风》中透过委婉、细腻、缠绵、含蓄、温柔敦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压抑和苦闷,与《圣经·雅歌》中的淋漓尽致、热情奔放、自然流畅、优美田园牧歌似的不同俗爱表现形式,进行翔实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古代东西方民族对欲爱的不同态度及其民族心理和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诗经·国风>和<圣经·雅歌>同为抒情诗,二者之间由于文化传统之差异,导致了诗歌风格之不同.试就<国风>和<雅歌>所表达的男女情感的差异性进行文化内涵的挖掘、分析,探讨其异同的原因,从而解读华夏民族和希伯来民族的情爱及其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8.
拟从生态主义的角度出发,说明《雅歌》中的佳偶和良人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与大自然相互交融,尊重自然,回归自然,达到了天地神人联合的诗意的栖息的境界。对现代人的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范竞马这个名字对国内声乐学习者来说并不陌生,他是无数歌唱者争相模仿的偶像,是声乐学习者的标杆之一。再次引起笔者注意的是最近观看的一场音乐会中,范竞马提及的“中国雅歌”以及他所创立和推广的“雅歌”事业。那么到底什么是“雅歌”?它的作品内容、表现形式、以及演唱特点又是怎样的呢?笔者带着这些问题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反复观看范竞马的采访以及讲座,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圣经》既是一部基督教经典,也是一部文化宝典,堪称西方文化的摇篮,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功能相符,意义相似",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意义与风格的对等。本文借助社会符号学的翻译理论,以《雅歌》的三种汉译本为例,对《圣经》的三种中文译本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