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9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神宗元丰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自京城开封出发,经陈州、蔡州,过新息,渡淮水,往光山,于元丰三年一月二十五日到麻城,二月一日抵黄州。  相似文献   
2.
袁剑侠 《新闻爱好者》2008,(12):144-145
《黄州寒食诗帖》,墨迹素笺本,纵33.5厘米,横118厘米,行书,17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苏轼的行书代表作。此帖以手卷形式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者被贬黄州第3年寒食节),无款及年月。诗句为五言二首:  相似文献   
3.
黄州老城区北郊有一座被人们呼为禹王城的古城遗址,据搜集出的有关该遗址的史料研判,可确定它是秦汉时的衡山郡治、衡山国都、西汉中期至东晋时的邾县故城即邾城,禹王城之讹称不过始于清末民初。用一览表的形式,清晰、简明地展现出自战国末年至东晋咸康时该城址的历史变迁,以澄清人们长期存在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4.
千年前的苏轼在滂沱大雨中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感叹,这时候的他早已名利尽失.上天似乎也很嫉妒他的才能,让磨难接二连三地光顾他,他不得不落魄而狼狈地出逃.然而,在这突如其来的改变他一生的倾盆大雨,以及遭受的无数磨难面前,他却能面对人生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保持着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其独特的人格思想,造就了辉煌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5.
文赤壁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  相似文献   
6.
贬谪,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常见的政治现象,贬谪者将其被贬谪的人生感悟和谪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蕴涵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因而称之为贬谪文学,这是一种在内容情感上独具特色的文学体式。但“贬谪”在历史上,又可以称为“左迁”、“贬”、“流”、“谪”等,于是,研究界便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称谓,或称之“迁谪文学”,或称之“贬谪文学”、或称之“逐臣文学”,其实,它们各自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并不一致,应予区分,以便能较准确地指称和描述贬谪文学这种特殊的文学体式。  相似文献   
7.
温庭筠是晚唐诗词文兼擅的大家。本文以大陆地区的研究成果为主要考察对象,回顾了20世纪以来温庭筠生平研究中的主要问题——贬谪以及从游庄恪太子问题,列举并整理了研究中的主要成果,以期推动温庭筠研究的进一步开拓与深化。  相似文献   
8.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对比强烈,前者雄奇壮丽,后者清幽宁静;前者对曹操追慕、颂扬,后者是失落的感慨;前者表现儒家的进取精神,后者突出道家的超然心态。两篇作品虽然写作间隔不长,但却是苏轼写作与思想变化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被贬谪之后创作了大量的咏竹诗及其他咏花、咏树、咏药的咏物诗,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其遭贬谪的苦闷和失意及对理想的不屈追求,并能进一步探究其贬谪心态与咏物诗之密切关系。柳宗元的咏物诗不仅渊源于其贬谪心态,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其贬谪心态,尤其是具有独特地理和深厚历史的楚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柳宗元及其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0.
“如梦”与“归心”深处的旷达——谈苏东坡贬谪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旷达"言东坡词几成定论。东坡词"旷达"风格的形成虽然有天性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他在人生的苦难中逐渐磨练发展的结果,因此东坡贬谪词更能体现其旷达的词风。"人生如梦"在东坡词中多次出现,经过贬谪之后,东坡在看似颓靡的"如梦"的人生观中融入了豁达的心态;东坡有着很强的"归乡情结",在欲归而不得的贬谪生涯中,他超越物质和精神上种种困境,达到了"心安处即吾乡"的境界。这两点是其贬谪词中旷达风格的明显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