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实行综合性学习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我国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也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并纳入语文学科领域。事实上,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黎锦熙的著作《新著国语教学法》,在学科内容、教材内客、教学方式等方面实际上已存在着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当前,精神异化、合作不当、派别森严等因素正严重影响着大学教师的学术发展。作为精神生产者,大学教师需要自醒以保证不断自我成长,而正确理解所处时代并缜密行事则有助于高水平自醒。学术成长需要合作平台,良性的学术合作应以横向的知识整合为导向。兼容是学术成长的基本心境,胸怀天下者能忽略派别之争,为国家民族做出更多学术贡献。大师黎锦熙的学术之路,为当代大学教师成长提供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3.
语言学大师黎锦熙先生说,汉语是"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也说,西洋的语法是法治的,中国的语法是人治的。具体地  相似文献   
4.
在西北重镇兰州,有一所百年老校——西北师范大学。她的前身为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5.
李燕杰多年从事教育工作,他从胎教、幼教、初教、高教乃至研究生、留学生教育,都积极认真地投入,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近年还在研究临终前的关怀教育。近来,他回顾了他熟悉并研究过的大教育家,如马相伯、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马叙伦、吴玉章、熊希龄、陈垣、梁启超、黎锦熙、徐特立、冯佩之诸先生。现试将他对这些大教育家的印像来个聚焦。  相似文献   
6.
正丁慈矿,我更多是因为看文章而"熟识",这个名字的构成很有意思:"矿"有强度的,而"慈"是柔软的、温润的。作为一个对文字、对语言、对文学有感觉的人,看到这么一个词,就会有联想。我们可以联想,这个矿是一个"慈"矿,慈祥的、仁慈的、恩慈的、慈悲的矿。"慈矿"这个人就是一个宝藏,他的文字让我们惊喜地看到了他呈现出来的矿藏的颜色,这个色泽是健康而又美丽的。——张文质  相似文献   
7.
达化斋日记,杨昌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陈晋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在当时的毛泽东看来,在学校污浊腐败的情况下,怎么求学问呢?似乎只有隐身深山幽泉,潜读古籍,以建基础;仿效康有为梁启超,然后下山涉新。但是“邵西不谓然”,并认为这是先后倒置。黎锦熙详述自己的见解说:“盖通为专之基,新为旧之基,若政治家、事功家之学,尤贵肆应曲当。”即是说,学问的基础不是先古后新,而是相反:先通后专,先新后旧。  相似文献   
8.
黎锦熙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不仅在语言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语文教学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在方志学、目录学、辞书编纂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本文将关于黎锦熙先生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从三个层级进行:黎锦熙先生自己的论著、收入黎锦熙先生资料的专著、研究黎锦熙先生的文章(主要以期刊和论文为主)。整理后的文献从三个方面进行综述:语言学、语文教育、其他专业。其中,关于语言学和语文教育的文献较多,会重点论述。本文也会对黎锦熙先生的生平经历进行简单论述,旨在将黎锦熙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为当前关于黎锦熙先生的研究作总结,亦希望能选取某些研究不足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黎锦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通过对黎先生的"国语要旨"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基本理念、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几方面的比较分析,不仅证明了黎锦熙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而且给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带来了新意和启示.21世纪教育一线的工作者要从像黎先生这样的老一辈教育家身上不断汲取"养分",更要站在高处,对当今的语文教育认真反思,使我国的语文教育改革加快步伐.  相似文献   
10.
黎锦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其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山之作。《文法》中论及"论理的次序"和"文学的次序",这在结构语法尚未产生的年代,实在是很可宝贵的。借用今天的修辞语用理论,尝试对《文法》进行新的解读,以求教于海内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