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教育   19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著名后现代哲学家齐泽克以其独特的写作和论述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他的幻象意识形态理论。该理论在逻辑前提中把意识形态当做与现实或实在对立的幻象来批判,又在具体论述中把幻象与实在之间的关系模糊化甚至同一化,并进而模糊和取消了现实或实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分和对立关系。这就使得任何意识形态批判实际都已不可能,因为幻象意识形态已成为无法打倒的“崇高客体”,我们所做的似乎只能是“穿越”意识形态幻象,触摸实在界的面庞:意识形态已经一方面具有准物质形态的现实感或实在性,另一方面又以一种非物质的形态获得了永恒性和常在性。这就是幻象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基于此,齐泽克以其对幻象的批判成就了对当代或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现象的批判和揭露。  相似文献   
2.
当代思想家齐泽克对康德的崇高美学做了系统而深入的批判。他认为,康德崇高美学是纯粹理性中想象力与理性之间矛盾的延续,崇高表现了先验的分散想象力被理性压抑和驯服的过程。齐泽克认为,康德的崇高的实质是拉康的原质,是一个表现空无的位置而已。齐泽克从拉康哲学的角度透视了康德崇高美学的内在分裂,借此反思了人类理性的固有矛盾。  相似文献   
3.
新书长廊     
科学史的新写法好的归博物/江晓原、刘兵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我们更会觉得野趣的意义。在现代学科壁垒的环境下,我们更期待一种新的观察方法。正如范发迪在其《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一书中所言:最近几年,博物学史俨然成为科学史里的显学,伴随着博物学的这种复兴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有其重要原因:一是主体性哲学自身存在问题,二是主体间性哲学有可能为主体性哲学无法解决的现代诸多问题提供解决思路。主体间性哲学经由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布伯的阐发,已经取得了较为深入的发展。如今,主体间性哲学已经成为了理解和解决当今时代问题的重要哲学基础,因而对于主体间性哲学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当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将主体间性作为他交往理性和商谈理论的前提,形成了他的主体间性思想。齐泽克则认为主体在象征性认同之前必然要借助于主体间性,否则主体的象征性认同就是不可能的。同时,齐泽克通过论证自我意识具有双重化特征,而将自我意识的双重化视为主体间性的基础。因而,齐泽克的主体性是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之上。综合来看,由于融入了精神分析的内容,在对主体间性的基础研究方面,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齐泽克比哈贝马斯走得更远,也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学说深受拉康的影响.他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和主体批判理论为其意识形态学说的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一种激进政治话语,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现象进行了新的探讨和剖析,拓展出一种关于意识形态的新的理论场域.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在对主体进行建构的同时也造成了"真实的缺失".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更是一种"社会存在",而我们自己就置身于意识形态幻象所创设的社会存在的环境之中.齐泽克将意识形态幻象划分为自在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和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他指出:人们试图走出意识形态的动作恰巧是人们被"拉进意识形态的方式";人们借以衡量意识形态扭曲的中立的标准、超意识形态的依据以及纯形式的操作程序所带来的深层效果或许是最为纯粹的意识形态.齐泽克把意识形态看成是支撑现实的幻象建构,认为意识形态幻象的功能就是通过整合与维系社会关系强化人们的信仰与服从,并修饰和填补能指秩序的裂缝,赋予其一致性的意义,从而消弭社会对抗,实现社会整合.齐泽克关于意识形态消弭社会对抗的"不可能性"的论述,则明显表现为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6.
7.
启蒙运动以来,主体从神圣世界解放出来,逐渐在尘世的世俗世界占据位置,成为现代哲学中一个永不消退的游荡的幽灵。但是,在现代性社会中,主体被异化,主体已经变得犹如“空心人”,令人不安的背离与可怕的自然灾难使主体变得焦虑。哲学家们不知疲倦地重构主体性,齐泽克当然也不放过这个任务。齐泽克从分裂主体入手,嫁接拉康精神分析学,缝合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在意识形态的存在论层面作出当代回响。但是,这种拜物教式的主体重构,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真正重塑主体。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代西方左翼激进政治思想的旗帜性人物之一,齐泽克吸收了拉康、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理论资源,开辟了一条以意识形态批判为切入点,力图激活共产主义的左翼激进政治之路。通过揭示意识形态幻象的内在运转机理,齐泽克直指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非一致性的隐藏,批判其掩盖了真实的社会对抗。基于此,他进一步阐释了足以摧毁资本主义无限再生产的四种内在对抗,通过规定新的革命主体、新的阶级斗争坐标、新的革命策略重构了共产主义。齐泽克的这一尝试具有凝聚左翼力量的现实意义,是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一种时代重构。但齐泽克的左翼激进政治理论又有着内在局限性,需批判地借鉴吸收。  相似文献   
9.
陈嘉映对奥斯汀的《假装》一文进行了转述,并补充说“我们不仅会假装,而且会假装假装”。不过,陈文并没有对“假装假装”给出一个清晰界定。“假装”通常会作为一个反叙实动词来使用,并在逻辑上表现出否定性:假装X→~X。“假装假装”故此被认为表示双重否定即肯定:假装假装X→~假装X→~~X(=X)。然而,从具体案例来看,“假装假装”展现出的不是一种双重否定表肯定的线性结构,而是一种嵌套结构。从斯拉沃热·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来看,“假装假装”的嵌套结构标识着它在逻辑上呈现出的是辩证法意义上的否定之否定。因此,假装假装X既不等于假装X,也不等于没有假装X,它是X在经过否定之否定发生辩证法逆转后而产生的一种新现象。  相似文献   
10.
齐泽克不断演进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的彻底批判,明白无误的反资本主义姿态主要通过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来展现:反对全球资本主义,拒绝正在流行的所谓资本主义永恒论.齐泽克断言,这些谎言的共通之处是基于同一种幻想结构,而它们最终支持(或者倾向)资本主义.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剖析,齐泽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将土崩瓦解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