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333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凌叔华用流观的方式观照女性和儿童,洞察历史的复杂性和悖谬处,把握历史本身、历史与人的复杂关系。以现代意识重铸古典艺术精神令其作逸出时代主潮成为有意味的独特存在。  相似文献   
2.
丁玲之于中国文坛举足轻重。可以说,其近60年写作生涯的大半都显性存在于中国文学史,作家丁玲一直是时代的代言人;作为共产党领导下文艺体制内部的工作者和领导阶层,她亲历了新文学体制在政治体制规约之下从建立到形成的全过程。到了晚年,丁玲仍作为中国文坛的“旗帜”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去,成为中国主流文学的代言人之一。纵观丁玲的一生,对合理社会制度的热切追求贯穿始终,其对自我、社会、人生的不懈求索与积极探寻都体现出同时代女性知识分子、作家中鲜有的激情、勇气和主体实践精神。然而,现实境遇中的丁玲却时时陷身于有形、无形、肉体、精神的“牢狱”。从丁玲个案探讨体制内外女作家主体性精神建构的困境,正是本文题旨所在。  相似文献   
3.
丁玲与杨绛创作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为主流文学和边缘文学的作家,同时代的丁玲和杨绛是极具代表性的。在中国文学史的宏大视野中,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丁玲和杨绛,可以看到不同人生道路和性格心态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大致勾勒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概貌。  相似文献   
4.
从《红楼梦》中林黛玉前生为什么是一株绛珠草这一问题为切入,在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绛珠还泪与神女等上古神话确有相关的基础上,探究了绛珠草来源于神话传说和文化传统的意蕴,分析了绛珠草与林黛玉的外在形象及内在气质的相似,从而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更好地解读林黛玉形象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章通过分析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的遣词造句、意境创造、生活感受的不同,揭示了词作品跟其他学作品一样与作的生活境遇有密切联系,也体现了词作高超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6.
一直为研究界所忽视的辑录于南京的《意外集》,在丁玲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现实关注、人性言说的主题既是《莎菲女士的日记》灵魂剖析的继续和发展,又是《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人性关怀和人性批判的情感和思想渊源。其创作主题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左联时期创作的转变,对早期创作的回归,对延安时期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晚年的丁玲,在高扬政治意识的同时,其女性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呈现.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同时存在并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和纠结,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丁玲晚年的心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纠结极大地影响了丁玲显性层面的创作和隐性层面的心理,成就了其独特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8.
作为20-30年代作家的丁玲具有五四文化精神和革命情结。前者主导着丁玲的创作,后者推动着她投入革命。在陕北,丁玲在五四文化精神指导下进行创作,没有按照领导人的要求转变为一名宣传战士,因而在整风运动中受到批评。此后,丁玲端正态度,创作出被领导人认可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受到表扬。50年代,由于丁玲的个性突出再度受整。80年代,丁玲缺乏对历史进行反思。丁玲的人生道路可以说演绎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俞娟娟 《科教文汇》2013,(19):98-98,102
作为全书开篇序幕的重要部分,《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展露出了这部古典小说语言运用的崭新境界。在这一回中的很多细微之处,曹雪芹通过一系列颇有意味的副词的调用彰显出其文学语言大师的炼字功力。  相似文献   
10.
科场蹭蹬的凌濛初对封建科举制的不合理性有较深刻的认识。“两拍”中,他很同情那些怀才不遇之人,特别赞颂了那些有才之土和识才者。他主张“天下寸长尺技,俱有用处”,要求朝廷广开门路,选择各方面人才。这种人才观在明末黑暗社会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