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0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探讨了凸棱柱和凸棱锥分割空间的数量性质.基于“空间限界”等方法,研究并确立了三维环绕空间中任意凸棱柱和凸棱锥的空间块个数计算公式,进而简单探讨了依据LudwigSchlafli理论将公式拓展到多维空间中的思路,提及了三棱锥空间限界改进图形在结构上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的新编译本,"需要"是这部著作中的重要范畴.需要既受生产实践的制约,又推动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需要推动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又和分工一起推动了所有制形式的演变.需要是人的本性,是历史发展的原发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的新编译本,“需要”是这部著作中的重要范畴。需要既受生产实践的制约,又推动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需要推动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又和分工一起推动了所有制形式的演变。需要是人的本性,是历史发展的原发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在《费尔巴哈》中,马克思批判了实体的、自我意识的旧哲学理路的历史和古典经济学的非历史性。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确立了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存在,并且第一次科学地揭示出了人与社会的三重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通过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第一次明确地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分界限,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它不理解实践活动的伟大意义。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正确解决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去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研究很多,但大多局限于经典作家已有的经论上,笔认为。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最初论证,不是从无产阶级的处境开始然后寻找无产阶级解放的途径,而是以德古典哲学的人本主义和民化理论为依据,从人怎样获得解放的问题开始,进而在探求人的解放中发现了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只有对无产阶级进行纵向理论分析,即探讨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的全面论证的过程,才能对当代无产阶级的理论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生活与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存在两种不同的哲学,即作为哲学的哲学和作为非哲学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从现实生活出发,经过哲学,复归于现实生活,因此属于作为非哲学的哲学。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实际上是生活辩证法、实践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属于直观的唯物主义,直观性与不彻底性是他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两大根本局限性。从自然观和认识论两个方面来看,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是比较明显的。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就是他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这种不彻底性同他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界在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这不仅表现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总体研究方面,出版了《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等一系列有很强理论深度的专著,而且表现在德国古典哲学专人专题研究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成果。在古典哲学原著的翻译方面,也有可喜的进展,如《费希特著作选集》的出版、康德三火批判著作的重新翻译和出版等等。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认为,以黑格尔思辨哲学为代表的整个近代哲学乃至一切形而上学的全部秘密和根本错误都在于颠倒了思维与存在、自我意识与“现实的人”的真实关系。马克思在哲学上超过费尔巴哈的地方在于:第一,在马克思看来,只要现实世界的“自我矛盾”和“自我分裂”没有得到根除,宗教就不可能消亡,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或形而上学就不会“终结”,因此,与费尔巴哈仅仅满足于对宗教和思辨哲学本身的批判相反,马克思提出了对颠倒的现实世界本身加以革命性的颠覆和改造的任务;第二,马克思用“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代替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的精神活动”作为现实世界的基础,从而摆脱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仅仅从直观的或纯粹客观的意义上来理解现实世界的根本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