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96篇
教育   76篇
科学研究   137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17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在长期的防治过程中,以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除害兴利、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的原则,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思想,根据水土流失区的实际条件制定相应措施,在黄土高原地区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基本治理模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治理经验,其中主要包括五道防线基本治理模式、三道防线基本治理模式、小流域综合基本治理模式及县域水土流失基本治理模式。这些基本治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对福建及我国其它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有着重要的帮助及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红旗谱》与《白鹿原》分别是"文革"前十七年和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之一,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两部作品的题材范围相近,都是描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生活。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审视历史的艺术视角、表现生活所遵循的艺术原则不同,因此作品的艺术面貌和达到的艺术水准也存在着差异,表现出我国当代文学两个时期不同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3.
未来西部旅游的热点--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旅游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地区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青藏铁路的修建将极大地促进青藏地区特别是铁路沿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在分析该地区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并重点对此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红黏土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垂向工程地质特征及分带划分,可为其作天然建材利用的特性研究提供指导,并以云贵高原乌江枸皮滩水电站用它作为土石围堰心墙填筑并起防渗作用的材料为例,对其特性研究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长篇小说《五陵原》中的尚白菊"爱而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忘其所爱",长期的灵肉分裂、爱恨情仇终致她最后病入膏肓,赍恨以殁。尚德九既"刚毅果断,雷厉风行",又见色起意、淫人妻女,是一个集善恶、强弱于一身的矛盾、复杂人物。尚大清则是一个从容淡定、经验老到的乡土政治家的典型。作品恰到好处地运用承载着丰富地域文化信息的方言俗语,渲染出浓郁的地方色彩,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鲜活有趣的民俗风情画。  相似文献   
6.
Abundant and diverse domestic mammals living on the Tibetan Plateau provide useful materials for investigating adaptive evolution and genetic convergence. Here, we used 327 genomes from horses, sheep, goats, cattle, pigs and dogs living at both high and low altitudes, including 73 genomes generated for this study, to disentangle the gene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local adaptation of domestic mammals. Although molecular convergence is comparatively rare at the DNA sequence level, we found convergent signature of positive selection at the gene level, particularly the EPAS1 gene in these Tibetan domestic mammals. We also reported a potential function in response to hypoxia for the gene C10orf67, which underwent positive selection in three of the domestic mammals. Our data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adaptive evolution of high-altitude domestic mammals, and should facilitate the search for additional novel genes involved in the hypoxia response pathway.  相似文献   
7.
积雪是冰冻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大气环流和区域水量平衡,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本文基于2000—2019年MODIS/Terra积雪产品数据,探讨了青藏高原近20年积雪的年内、年际和季节性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2000—2019年青藏高原积雪以短期积雪为主,积雪期在1个月及以下时间段内的积雪空间分布范围最广,占积雪总面积的72.91%;积雪期越长,多年平均积雪率(SCR)越高,SCR呈高原四周山脉高,而羌塘高原、江河源区、柴达木-黄湟高中盆地等地低的特点。②2000—2019年积雪面积呈反复的先波动增加再波动减少,距平变化率在-15.97%~11.52%之间。横断山区、帕米尔高原以及羌塘高原大部分地区的SCR呈明显减少趋势;高原四周极大/大起伏高山/极高山区、江河源丘状高山原和江河上游中/大起伏高山区的SCR呈显著增加趋势。③年内积雪面积呈双峰型周期变化趋势,3月和11月达到峰值,8月达到谷值,与该区域多年平均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年内周期性变化相反。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分布最广,秋季和春季积雪范围次之,夏季积雪范围最小;2000—2019年,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冬季积雪显著增加、秋季和春季积雪显著减少,青藏高原整体夏季积雪显著减少。④近20年,青藏高原积雪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程度均较强,积雪覆盖范围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掌握青藏高原冰雪融水变化情况,对区域水量平衡和气候变化有重要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生态系统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自1950s以来大规模实施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举措,在减少入黄泥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坡面、沟道的水文过程和物质迁移过程等,改变了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时空分配格局,在土壤保持、粮食供给、水文调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贡献。本文系统综述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发展演变,阐述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水土过程的作用机制及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探讨了新形势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建设面临的问题、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应加强维护和管理,提升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统筹工程措施与植被措施,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合理的时空配置,以维护黄土高原及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维持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下,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均处在不断加剧的动态变化中,揭示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是保持和增强系统弹性以及可持续性的科学基础。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黄河重要的产水区和绝大部分泥沙的来源区。合理布局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格局,协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黄河下游水资源利用与泥沙控制,是黄土高原地区和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本文立足于国际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前沿和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国家需求,综述了区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模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和驱动机制,认为发展社会-生态系统动态机制分析方法和稳态转换识别方法,建立耦合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权衡与优化模型,是推动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为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薛东前  王莎  王佳宁  唐宇 《资源科学》2022,44(9):1809-1823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使得乡村地域系统面临的压力愈加突出,对乡村人地关系及资源组合状况的研究,是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地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基础。基于2000—2018年黄土高原313个县级行政单元数据,在构建乡村“人水土”系统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TOPSIS法、空间自相关模型、GWR模型等方法研究3个子系统的时空分异规律,识别系统间的协同关系及其主要类型,揭示系统协同演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乡村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和水资源指数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一致性,与土地资源指数空间错位显著,3个子系统指数均以较低水平等级为主,县域间不平衡性突出,但有减弱趋势。②黄土高原乡村系统协同关系类型以双维度制约型为主,研究时段内该类型县域数量呈倒U型变化特征,综合协调型县区数量逐渐增多,说明乡村逐步向高水平协调方向发展。③系统协调发展受自然及社会经济要素形成的资源分布与组合、流动与分配、资源需求利用及人口流动转移四元驱动机制所影响,不同要素对系统权衡强度和协调状态的作用不同。本文对优化乡村地域水土资源配置,促进乡村“人水土”系统协调演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