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19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孟和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十分重视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陶孟和对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认识和改革建议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社会情形变化为基础,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核心,从而形成他颇具特色且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本文从介绍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出发,得出以下启示:1、相信人人都有创造性;2、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性;3、必须有创造性的教师;4、强调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蒲日材 《天中学刊》2007,22(3):55-57,62
《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宁稼雨教授认为主要是陶氏家族在东晋没有取得世家大族的地位和声望所致。王建国博士商榷说一是与《世说新语》的收录旨趣有关,二是陶渊明那时的地位和影响远非我们现在所想象的那么重要。细较二人研究成果,究其原因主要是陶渊明不是清谈之士,其次还有家世衰微破落、文风平淡等,在当时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和足够的声誉所致。  相似文献   
4.
师范教育的改革要借鉴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从突破传统观念、优化课程结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创造性人格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师能.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在中国 2 0世纪上半叶影响广泛 ,他的“社会即学校”、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的社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教育服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的思想对当今开展乡镇社区教育仍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上所提出的"心远说",不仅是诗人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而且揭示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心远"不仅让诗人成为精神上自由的审美主体,而且使他能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躬耕田园的生活,从而使得田园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而诗人和农人一体的特殊身份以及诗歌意象选择上的个性化,则较好解决了"距离的内在矛盾"和"距离的易变性"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黄庭经》侧重述说了与人体之外的道教诸神体系相对应,在人体内部,包括在"黄庭"中,也存在着诸神体系,这就是"身神"。在宋元明时期内丹学越来越"火"的条件下,它逐步演变成了"丹书",并且逐渐演变成了茅山宗首要经典。《西游记》第一回中的有关描写,不仅是把《黄庭经》作为茅山宗首要经典看待的,而且也是把它作为茅山的独有标志来隐示的。这正是《西游记》第一回以之隐示最终定稿人居于茅山的关键原因。如果说,《西游记》所标"华阳洞天主人校",已经比较明显地暗示了《西游记》最终定稿人居于"华阳洞天"即江苏茅山,那么,《西游记》第一回对《黄庭经》的描写,则进一步暗示了它的最终定稿人居于江苏茅山。《西游记》第一回中的"菩提祖师"形象,也包含着"茅山宗"祖师陶弘景的若干"影像元素"。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五四"以后我国最有影响的进步教育家之一。在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一生的教育实践中,不仅极其重视年轻一代的普通教育,而且也蕴涵丰富的成人教育思想,尤其在成人教育的价值观、目的观、教师观、学生观、内容观、方法观和管理观等方面颇有建树,至今历久弥新,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勇于批判和改革旧教育,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始终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本文拟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主张进行阐述,在深刻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该理论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当代全球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格局的变化使《道德经》受到关注,道家大众读物大量出现。死The Tao of Pooh即是其中佼佼者。作者本杰明通过虚拟的他与小熊维尼的对话及维尼的经历对“道”作了阐明。这本书中的“道”无法以言语表达,反对理性知识,推崇“无为”生活。这种对“道”的认识,源于当代西方社会对传统世界观与思维方式的反思,既表现出多元文化下对“道”认识的进步,但又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西方文化的固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