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语中的疑难字句的学问,训诂学能够有助于正确理解古典文献。通过实证性地探讨六个训诂学的具体问题,解决六个语言学中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我国传统文献语言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们在古书通假字发明方面有成就亦有不足。其成就乃明确提出"因音得义,不拘形体"的释读标准,为借字的发明和本字的揭举建立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始终坚持"立足于音,证以成训"的标准原则,使借字的发明与本字的揭举允当可信;坚持运用连类而及、触类旁通的研究方式,将单个通假字的发明演绎成为一组通假字的辨识。其不足则为探讨字与字的关系缺乏严格的深层辨析,有时不免将通假、异体、同源等不同的字词现象混同一体;在术语运用方面也有失严密,随意性较大;在实践操作中,也不免拘泥古训、以偏概全,时有轻言假借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之“生”字不需破读,本可解通,“生”字当解为生来,不必通“性”,且通假与否,句子意义没有实质差别。《论语·乡党》“君赐生,必畜之”之“生”,指生畜,是“活”这个意义项语法化的结果,不必说“生”是“牲”的通假字。  相似文献   
4.
一些中学教材编写者不分“三字”即通假、古今与异体字,不明其判断原则,故教材注释中大多都以通假视之,错误百出。文章主要以刘兴均的理论为基础,对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本(共五册)中存在的“三字”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在语音方面都是相同或相近的,所以在判别三者时,不能从语音方面着手,否则就会乱成一团麻,只能从形体和意义这两个角度去判定“三字”,才能达到定义要准确、定称要确定的科学要求,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  相似文献   
5.
朱本《古代汉语》注释中,把一些并非通假字的字训为通假字。该文对其中的“比通庀”、“没通冒”、“晖通辉”、“采通采”、“矩通巨”、“憯通惨”、“閤通阁”、“蠲通捐”、“去通弆”予以辨正。  相似文献   
6.
《诗集传》有少量叶音跟《诗经》的某些通假字、异文等用字现象有关联。这批叶音为全面了解朱熹叶音的古音根据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文字训诂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逻辑关系上部分属不同的层面,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