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结合左拉的代表作<娜娜>,从文本、作者、读者三个角度,来具体阐析左拉的"真"的极为丰富的内涵.左拉的"真"既有对社会客观真相的描摹,又有对人类内在本真的探寻,前者从各个角度展示出世态炎凉,后者则触及隐秘的人类灵魂深处,由此而管窥人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随着学界对李劼人《大波》研究的深入,对《大波》与“历史小说”之间的关联出现了质疑之声,而与之相关的李劫人与左拉的关系,李劫人是自然主义作家还是现实主义作家,其《大波》是自然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等等问题,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借用当年的重要评论者——郭沫若与曹聚仁——的言说进行分析,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认为新旧《大波》都是对辛亥历史的不同叙事。  相似文献   
3.
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秉承着近代科学理性精神的坚定信念,也同时存在着理论上的误区,导致了文学创作中“形而上”的人的死亡,生理学、遗传学的人统治一切的非理性结局。然而在西方陷入精神文化危机的特定历史时期,他的理论对人们认识和把握现实都有积极的启示,因而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4.
对巴金、马宗融和毕修勺3人或创作《萌芽》或翻译《萌芽》的过程及受左拉的影响进行梳理。指出法国作家左拉创作的长篇小说《萌芽》从20世纪20、30年代起多次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巴金于1933年创作了中篇小说《萌芽》,巴金好友马宗融在1935—1945年翻译了左拉《萌芽》,之后翻译家毕修勺在20世纪50年代也翻译了左拉的该书。3人彼此相识,又都有留法经历,"对左拉的作品的喜爱"这根纽带促使他们通过创作或翻译的文艺手段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5.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思潮于19世纪末出现于法国,为自然主义奠定思想基础的是艺术理论家泰纳。泰纳接受了哲学上孔德的实证论,提出种族、环境、时代三个要素决定文艺创作的理论。左拉接受了泰纳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自然主义理论,并用丰厚的创作实践体察力行。其理论与创作实践存在大量相一致的地方,也存在某种细微的不相一致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1928年,法国导演莱皮埃在改编左拉的小说《金钱》时,注重对原著核心主题的理解和把握,精简出场人物,利用新型摄影技术展现宏大画面,在舞台布景上充分利用印象派艺术风格,使电影《金钱》突破了早期电影借鉴情节的简单改编模式,具有特殊价值。莱皮埃的《金钱》对左拉原著的"忠实改编"和电影化处理凸现了这部作品对于电影美学的意义,也呈现出对于改编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劼人文学创作与法国自然主义的关系,对于理解李劼人的文学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无论在其历史小说的模式上,还是在女性人物的塑造上。在李劼人成熟时期的作品中,不难发现李劼人的历史书写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的因素与气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李劼人是法国自然主义精髓的真正呈现者。  相似文献   
8.
翻译家毕修勺在文学译介方面以自然主义文学家左拉作品为主,形成“毕译左拉”的鲜明风格。毕修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践行了左拉的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原作的风格和意境,带有翻译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